标题:
花甲老汉与平面色谱仪不得不说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q375175694
时间:
2012-4-17 14:01
标题:
花甲老汉与平面色谱仪不得不说的故事
去年,一则《68岁老人研制出新型
色谱仪器
年内出样机》新闻在业内引起了不小轰动
,不少人在呐喊助威时,也提出了疑问:冯老汉研制的是哪种
色谱仪
?目前研制工作
进行到了哪一阶段?今天(4月16日),笔者意外接到了冯老的电话,交谈得知,冯老
的平面色谱仪已推出试验样机,目前正在进行关键的最后一步研制工作,日前,冯老
和周老还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采访。以下为《文汇报》4月14日头版文章:
冯国利69岁,周海舫79岁,两个老头还在忙,使劲忙。
从2008年至今,他俩苦苦研制着一种新型的
平面色谱分析仪
,如今试验样机已初
步完成,其间还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他们想在今年年底前做出正式样机,然后试探市
场。
“4年多了,就花自己的退休金。”冯国利说,为这台仪器,他放弃了旅游的爱好
,这些年没花钱出去玩过一天。
没人要他们忙这个,是他们自己要忙,因为心里憋着股气——“就没有中国人做
不出来的东西!”
被老外激起了“倔脾气”
冯国利和周海舫都跟科学仪器打了一辈子交道。
1960年起,冯国利一直在上海计量测试和科学器材部门工作;而周海舫自从1957年
进了上海分析仪器厂,一直在设计研制国产科学仪器。
2001年,有法国人把他们新研制成功的平面色谱分析仪介绍给冯国利,新仪器把
高效液相和薄层色谱这两种分析方法集于一体,堪称“构思绝佳”。
当年它在上海一个仪器展览会上展出,许多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极感兴趣,然
而法国人开价25万元人民币,另加近40万元提供配套器材,让人望而却步。
冯国利也很为这台仪器倾心,用起来的确简单、高效。以前做中药成分分析需要
10个步骤,在这台仪器上“一推一送”就能做完,而且它能同时分析多个样品,这在
当时独树一帜。
冯国利想跟法国人搞技术合作,但对方开出50万欧元“图纸费”,一下让他打消
了念头,同时激起了他的“倔脾气”。
“难道就不能自己做?”念头一生,冯国利便着手筹备。先要组建队伍,可惜这时
他最想拉来“入伙”的周海舫生了场大病;直到一年后,老周身体稍好些,工作才渐渐
开展起来。
每一个零件都颇费心思
周海舫的儿子给他们提供了12平方米的空间,充当实验室、办公室和组装车间。
面积虽小,但安排得井然有序:房间一角放着台钻床,墙壁上挂满了钳子、榔头、锉
刀之类大大小小的工具,柜子里摆了不少计量器具。做精密零件需要洁净室,但条件
有限,他们就在一张桌子上面遮块塑料板,用来挡灰尘。
万事开头难,而他们开头时,手边就只有那台洋仪器的一张图片;虽然有过近距离
接触,但冯国利并不知道它的内部构造。查阅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他们决定用现有
的成熟技术来尝试研制。
他们先做了一个实验装置,试验原理;然后试制出实验样机,去年从亲戚朋友那里
筹集来50万元,开始研发正式样机。
事非亲历不知难。每一个零件都颇费心思。小到一颗螺丝钉的长度、一个小弹簧
的圈数,大到加压泵的吨位,都得来不易。
新仪器的核心部件——展开室,是老工程师的创新设计,花费了无数心血。它的
底板上有一道0.2毫米深、5厘米宽、20厘米长的凹槽,难倒了两家工厂的精密加工机
床。怎么办?手艺活出色的周海舫决定亲手加工,为了保证凹槽平整光滑,光刻刀的切
削角度和刃口,他试验了好几十次,这才攻克难关。
又一个难关出现在面前:就凭孤零零一张图纸,找不到工厂愿意承接加工,两位
老人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软磨硬泡,终于有人被他们的精神打动。经过6个月不断完
善,国产的平面色谱分析仪终于渐渐从图纸里“走”了出来。
“感觉在登山,每天总有进步。”这是冯国利对他们这一段经历的总结。
国产科学器材可有可无?
有人不解:“这两个老头想钱想疯啦?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瞎折腾。”
误会不曾伤了冯国利和周海舫的心,但当听到国内一些实验室的人开口便说“我
们这里200多台色谱仪,都是进口的”,两个老头感觉无比悲凉。冯国利不明白:为什
么对“进口的”那么骄傲,国产科学器材难道真就可有可无了?
提起自己曾经的工作单位——上海分析仪器厂,周海舫语气里充满自豪,但这种
自豪好像只属于过去。冯国利总在收集跟科学仪器有关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不少“
坏消息”令他气结,“眼睛都能看出血来”:这些年国内单位总在进口仪器,国产科
学仪器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整个行业一再萎缩;而国内诸多仪器制造专业人才,被
外资仪器厂商网罗去做了销售员。
冯国利说,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用自己设计的工具才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东西
,用进口的成型仪器搞研究,我们恐怕只能重复看到那些已被发现的东西。
他们很清楚,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不了现状,但仍然强烈地盼望着自己辛辛
苦苦研发出来,价格大约只是洋仪器1/3的平面色谱分析仪能被国内的实验室认可和接
受,给自己的付出一个交待,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两位老工程师说,现在他们还有最后一里路要走,这是最艰难的一里路;至于下一
步能不能生产和推向市场,这将要面世的第一台样机会不会也是最后一台,眼下还顾
不上想,他们只希望,不要总身处无奈和无助的窘境。
欢迎光临 电子技术论坛_中国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学习交流社区-中电网技术论坛 (http://bbs.eccn.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