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5nm工艺下的典型50um单叉指LVTSCR的TLP测试曲线如图2所示。该LVTSCR 的回滞点在6.8V,维持电压点2.6V.50um单叉指的It2能够达到2.4A.为对于图2中回滞点附近放大部分的曲线观察可以看到早在不到6V 时,LVTSCR就已经呈现开启的状态,有微弱的电流流过LVTSCR.6V左右的开启电压这与同样线宽下的GGNMOS触发电压是非常接近的,这部分电流正是在瞬态ESD条件下流过LVTSCR沟道部分的电流。
正是因为有了内嵌的栅结构,使得LVTSCR能够获得与相同工艺下GGNMOS一样的触发,实现低电压开启的目的。另外还是要注意到,尽管采用了内嵌栅实现触发电压的降低,LVTSCR的维持电压依旧是比较低的,如此低的维持电压非常容易发生闩锁效应,为此必须对LVTSCR进行提高维持电压的设计。
尽管达到了提高维持电压的目的,图3(a)中的方法毕竟还是缺乏效率。因为只是在横向上增加器件的宽度,所以带来的是ESD器件整体面积的增大,这对于目前寸土寸金的IO口来说,显然是一种不能够接受的方案。为了更好地利用起硅片面积,做到有效提高维持电压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浮空N阱从纵向上也增加基区宽度的方法,如图3(b)所示。在拉伸后的Dl区间增加一个N阱结构,该N阱结构因为在电位上不与阳极或者阴极相连,所以其电位上是浮空的。如图3(b)中虚线部分所示,浮空N阱的加入使得基区宽度不再是横向上的一段距离,而是要加上两段N 阱的深度。在版图上,该改进结构并未增加任何的面积,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提高维持电压的方案。通过图4中空心曲线与实心曲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同样宽度的LVTSCR,增加了浮空N阱的LVTSCR的维持电压要高的多,维持电压的提高从0.3V至1v不等。
采用TCAD仿真分析,可以看到增加了浮空N阱后LVTSCR内触发电流的流向。因为在浮空N阱与 P型衬底之间会形成反型层隔绝电流经过,所以流经此处的电流必须饶果果浮空N阱的底部从阳极流向阴极,即电流路径被人为地延长了,这也是为什么增加浮空N 阱能够有效增加基区宽度,提高维持电压的原因。
3 DTSCR结构概述LVTSCR能够做到相同工艺下GGNMOS相近的触发电压,但如果需要得到更低的触发电压用于极低电压电路的ESD保护,则需要改变 SCR的触发方式。通过外加辅助触发结构,SCR的开启电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二极管辅助触发的SCR(DTSCR)就是一种更有着低电压开启特性的 SCR结构,其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
这是一个外接了两个二极管的DTSCR结构,图中左边部分为主SCR,电流路径是P+/N阱/P衬底/N+.而SCR N阱中的P+/N阱以及右边独立的两个P+/N阱二极管则组成了这个DTSCR的二极管串触发电路。当ESD电流会从阳极进入,依次流过SCR中的P+ /N阱寄生二极管以及之后的两个二极管,最终由阴极流出。当流经的电流在SCR N阱中的阱电阻RNwell上形成0.7V的电压降时,DTSCR的SCR部分就会开启,成为泄放ESD的主要路径。因为二极管串的开启电压由二极管的串联个数决定,图6中3个二极管的开启电压大约是2.1V,DTSCR可以根据所应用的电压环境来调整串联二极管个数。是一种具有一定可变性的ESD防护结构。
同样通过TCAD仿真,可以证明关于寄生SCR工作的猜想。图8中可以看到在二极管导通和主SCR开启之间,有一段寄生SCR工作的阶段,应对的正是图7中曲线一次回滞后的工作阶段。
DTSCR采用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小整个结构的开启电压,而寄生SCR的存在则是会影响到主SCR 的开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减小DTSCR开启电压的上限,这里依旧采用变化SCR基区宽度的方法,如图9所示,通过改变二极管串联的顺序(改为从最远离主 SCR的二极管依次串联到靠近主SCR的二极管),以及主SCR中的N阱与最后一个二极管间的N阱之间的距离D,我们可以得到图10的TLP测试曲线。可以看到随着D的变化,改进型DTSCR的第二次触发电压也发生着变化:D越小,则第二次触发电压也越低。最低可以达到3.5V的电压值。另一方面2V的维持电压值也足够用于1.2/1.8V电路的ESD防护并且能够避免闩锁效应的发生。如此一来,DTSCR真正做到了低电压触发,足够的维持电压。
4结论本文针对纳米工艺下的ESD防护特点提出使用SCR结构作为防护器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欢迎光临 电子技术论坛_中国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学习交流社区-中电网技术论坛 (http://bbs.eccn.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