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重建的物体可被看作是某种函数的二维分布。对于CT,该函数代表物体线性衰减系数。关于断层重建问题的描述,我们可以假设采集了一组测量结果,每个测量结果代表沿着特定的射线路径,物体衰减系数的累加或线积分。这些测量结果是在不同角度和到旋转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获取的。为避免数据采样的冗余,我们假设测量按以下次序进行。首先沿着彼此平行且等间距的路径进行一组测量。这些测量结果构成一次“观测”或一组“投影”。在略微改变的角度下重复同样的测量。持续该过程直到覆盖整个360°(理论上仅有180°平行投影是必要的)。在整个过程中,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角度增量保持不变,并且被扫描物体在同一位置固定不动。CT重建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基于这些测量结果来估计被扫描物体的衰减系数分布。
CT图像重建问题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课题。它的公示表达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Radon(雷登)[2]首先找到了从函数线积分重建该函数的求解方法。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临床实用CT扫描机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活动有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研究论文、会议论文汇编、书籍章节,甚至教科书都关注这个课题[3,4]。提出了许多技术,它们在计算复杂性、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噪声、临床治疗方案、灵活性以及伪像各方面具有不同的折中平衡。
CT的基本思想源于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Radon提出的Radon变换。
Radon变换的内容可以表述为:若已知某函数
如图1.4所示,其沿直线S的线积分为:
则
式(1.1)为Radon变换,实际上就是物体的投影,式(1.2)为Radon反变换,即根据投影数据重建函数。
图1.4 Radon变换原理
傅里叶切片定理的含义是:平行投影的一维傅里叶变换等同于原始物体的二维傅里叶变换的一个切片。即是指出线性衰减系数函数f(x,y)在某一方向上的投影函数gθ(R)的一维傅立叶变换函数Gθ(ρ)是f(x,y)的二维傅立叶变换函数F(u,v)或F(ρ,θ)(极坐标形式)在(ρ,θ)平面上沿同一方向且过原点的直线上的值,如图1.5所示。
图1.5 中心切片定理示意图
为此,我们在不同的角度下取得足够多的投影函数数据,并作它们的傅立叶变换,那么变换后的数据就将充满整个(u,v)平面。一旦频域函数F(u,v)或F(ρ,θ)的全部值得到后,将其作一次傅立叶反变换,就得到原始的衰减系数函数f(x,y),即
令u=ρcosθ,v=ρsinθ,则式(1)可进一步变形为
式中,表示对投影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函数进行滤波变换,其中为滤波函数。
由傅立叶变换性质可知,频域中的滤波运算可等效地在空域中用卷积运算来完成,因此由(2)可得到
式中h(R)为滤波函数的空域形式,,因而这种方法也称为卷积反投影方法。
利用中心切片定理[5]及二维FFT反变换法重建图像,由于勿须反投影运算,因而速度快,但图像重建过程中,需要内插运算,因而重建图像精度相对较低。
首先求出各投影数据的一维傅里叶变换,在不同的投影角度下所到的一维变换函数可构成完整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函数,将此二维函数作一次反傅里叶变换,就得到重建图像。为了在二维逆变换中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通常在逆变换前要将极坐标转化为直角坐标的形式。
傅里叶变换法重建法的特点是变换速度快,但精度不如滤波反投影法。算法的关键是将弧形的的极坐标数据转换成直角坐标数据时,由于在边缘区高频数据减少,因而造成误差,但傅里叶变换重建法重建速度比滤波反投影可提高2-3倍一在弧形极坐标数据向直角坐标系转化时,最简单的是最邻近内插法,当然这种方法精度最低,双线性内插重建图像精度好于最邻近内插法,而且计算又不复杂。
解决的方法是扩大计算区域,通过外延数据附加上一些格外的点,即计算更多的像素点以减小边缘的误差。如重建图像为M×M,则可计算3M×3M区域内的FFT变换,当然这是以增加了计算量为代价的。傅里叶变换重建图像算法在内插网格点上进行一些适当的选择。如使径向点取在直角坐标网格的线上,这样只需一次内插,而重建图像精度有了较大的改进。
1.3.4 CT图像重建的几种算法在实际重建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虽然Radon给出了一个数学公式,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算法来解决它,图像重建的算法有很多,大致分为三类:精确算法、近似算法和迭代算法。近似算法中,以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最具代表性,应用最为广泛。选代算法中,代数重建算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是提出最早并最为人们熟悉的算法。迭代型算法(如代数重建算法等)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计算量大、重建时间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制了其在医学和工业CT领域的应用。提高迭代型算法的计算速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人们提出了不少提高迭代算计算速度的方法,加上近年来计算机计算速度的迅速提高,迭代算法重新受到人们青睐。此外,由于应用的需要,局部重建算法(Local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LocalRA)也在近十年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传统全局CT算法中,即使重建物体断面中一个小区域的图像,也得围绕整个断面采集投影数据。而局部重建算法,仅需围绕感兴趣区域及其邻域采集投影数据,即可重建感兴趣区域的图像。局部重建算法可减少数据采集时间和重建时间,降低人体(或生物体)的放射摄入量。
同类课题所研究的技术基本上被国外所垄断,国内尚未有人提出,国内现在所使用的技术是利用PC机上软件来实现图像的重构,所需时间较长,如果用FPGA来实现的话,速度可以提高数十乃至上百倍。
尽管傅里叶切片定理提供了断层成像重建的一个直接方案,在真正实现过程中,它提出了一些难题。首先,傅里叶空间中产生的采样模式不是笛卡儿坐标的。傅里叶切片定理说明一次投影的傅里叶变换是二维傅里叶空间中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结果,不同投影采样落到极坐标栅格上。为了执行二维傅里叶变换,这些采样不得不被插值或重新栅格化到一个笛卡儿坐标中。二维频率域中的插值不像真实空间中的插值一样直接。在真实空间里,一个插值误差局限于像素所在的小区域。然而,对于频域插值,这个特性不再有效,因为二维傅里叶空间中每个采样表示某一个空间频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于是,在傅里叶空间中一个单独采样点上产生的误差会影响整个图像(经过傅里叶反变换后)的外貌。为阐明傅里叶域插值的敏感性,进行下面的简单实验。扫描一个肩部模体,并在512×512矩阵中重建,矩阵用f(x,y)表示,其中x=0,1,…512,y= 0,1,…,512。下一步,执行图像的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一个函数F(u,v),其中u=0,1,…,511,v=0,1,…,511。注意F(u,v)是一个512×512复数矩阵。在该矩阵中,F(00)代表图像的直流成分。如果简单地进行函数F(u,v)的离散傅里叶反变换,将得到原始图像f(x,y)。注意函数F(u,v)是我们试图采用平行投影进行估计的量值(傅里叶切片定理)。
直接傅里叶域重建的另一缺点是进行目标重建的困难性。目标重建是在CT中常用的技术,用来检查物体中一个小区域的精密细节。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把重建“聚焦”在感兴趣区,物体的细节就可以更好地显现。采用直接傅里叶重建方法,需要用大量的0填充F(u,v),以进行必要的频率域插值。傅里叶反变换的大小和目标ROI的尺寸成反比。对非常小的ROI,矩阵尺寸庞大以至无法管理。尽管其他技术可以用来克服其中一些困难,这些技术的实现仍不直截了当。因此,必须研究傅里叶切片定理的替代实现方法。滤波反投影算法是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基于变换法的图像重建算法,它具有重建速度快、空间和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对投影数据的完备性要求较高[7],从数学上讲,只有获得被检试件所有的Radon变换数据(完全投影数据)后才能精确重建其切片图像。
图2.1 有限带宽斜变滤波器的频率表示
图2.3 函数(实线)和有限带宽斜变滤波器傅里叶变换(虚线)的比较
图2.4 平行投影重建过程的流程图
由于Matlab具有语法筒单、易学、好写以及有强大的运算及绘图能力和强大且多样化的各种工具箱可供使用的优点,我们决定在Matlab下面进行模型的建立,对比m文件和simulink的优缺点,我们采用较为直观的Simulink仿真形式进行仿真。
图3.1 FBP算法模型
图3.2 斜滤波器模型
图3.3 反投影算法模型
仿真图像采用120像素点的S-L头像,如下图3.4所示:
图3.4 120像素点的S-L头像模型
对于头像模型经过Radon变换之后所得到的正弦曲线图如图3.5所示:
图3.5 投影所得曲线
图3.6 滤波器仿真结果
图3.7 重建图像与原始头像对比图
因为采集的头像仅为120个像素点,并且投影间隔较短,所以重建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当采集点数上升和加密投影间隔之后,重建效果就会趋于理想,此结果已经可以证明算法的正确性。
通过Modelsim仿真工具,可以得到滤波反投影重建的仿真结果如图4.1所示:
图4.1 仿真结果
图4.2 ISE软件界面
图4.2 Counters RTL级仿真电路图
图4.3 滤波器RTL级电路仿真结果(部分图)
图4.4 反投影算法RTL级仿真电路图
最终得到的重建图像
FBP 算法的运算时间约99 %消耗在加权反投影阶段。因此,要提高FBP 重建的速度,须减少卷积反投影阶段的三角函数和浮点乘除的运算。国内外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如文献所提出的查表法,事先将固定的反投影的加权值和反投影的位置以参数表的形式储存起来,计算时再从表中查取。由于这两个值都与投影角成函数关系,因此,随着投影数量增大,参数表的规模将显著增大,既消耗大量内存,查表又需要用很多时间。
本文针对CT图像重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维图像重建的滤波反投影FBP算法。该算法具有重建速度快、空间和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对投影数据的完备性要求较高,从数学上讲,只有获得被检试件所有的Radon变换数据(完全投影数据)后才能精确重建其切片图像。接着采用计算机仿真对算法进行了验证。仿真实验表明,当投影数据较完备时,滤波反投影算法能获得较好的重建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算法是基于平行束投影数据的,对于扇形束投影数据,可采用数据重排或直接扇形束重建方法。尽管滤波反投影算法与其他图像重建算法相比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但由于CT重建的数据量庞大,使得图像重建的计算非常耗时,尤其是对于高分辨率图像重建。因此,提高该算法的重建速度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欢迎光临 电子技术论坛_中国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学习交流社区-中电网技术论坛 (http://bbs.eccn.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