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化与协议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yuchengze
时间:
2017-6-24 19:33
标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化与协议分析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作为一门面向应用的研究领域,在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学术界从
网络协议
、数据融合、
测试测量
、操作系统、服务质量、
节点
定位、
时间同步
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取得
丰硕的成果;工业界也在环境监测、军事目标跟踪、
智能家居
、
自动抄表
、灯光控制、建筑物健康监测、
电力线
监控等领域进行应用探索。随着应用的推广,
无线传感器网络
技术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同厂商的设备需要实现
互联互通
,且要避免与现行系统的相互干扰,因此要求不同的芯片厂商、方案提供商、产品提供商及关联设备提供商达成一定的默契,齐心协力实现目标。这就是无线
传感器网络
标准化
工作的背景。实际上,由于标准化工作关系到多方的经济利益甚至社会利益,往往受到相关行业的普遍
重视
,如何
协调
好各方利益,达成共识,需要参与各方拥有足够的理解和耐心。
到目前为止,
无线传感器
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受到了许多国家及国际标准组织的普遍关注,已经完成了一系列
草案
甚至标准规范的制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IEEE 802.15.4/
zigbee
规范,它甚至已经被一部分研究及产业界人士视为标准。IEEE 802.15.4定义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物理层及链路层规范,zigbee则定义了网络互联、传输和应用规范。
尽管
IEEE802.15.4和
zigbee协议
已经推出多年,但随着应用的推广和产业的发展,其基本协议内容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
需求,加上该协议仅定义了联网通信的内容,没有对传感器部件提出标准的协议接口,所以难以承载无线
传感器网
络技术的梦想与使命;另外,该标准在落地不同国家时,也必然要受到该国家地区现行标准的
约束
。为此,人们开始以IEEE 802.15.4/zigbee协议为基础,推出更多版本以适应不同应用、不同国家和地区。
尽管存在不完善之处,IEEE 802.15.4/zigbee
仍然
是目前产业界发展无线
传感网
技术当仁不让的最佳组合。本文将重点介绍IEEE 802.15.4/zigbee协议规范,并适当顾及传感网技术关注的其他相关标准。当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首先,无线传感网络毕竟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及应用都还显得相当年轻,产业的需求还不明朗;其次,IEEE 802.15/zigbee并非针对无线传感网量身定制,在无线传感网环境下使用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另外,专门针对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还刚刚开始,国内的标准化工作组也还刚刚成立。为此,我们要为标准化工作的
顺利
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1. PHY/MAC 层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底层标准一般沿用了无线个域网(IEEE 802.15)的相关标准部分。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的出现比传感器网络要早,通常定义为提供个人及消费类
电子
设备之间进行互联的无线短距离专用网络。无线个域网专注于
便携
式移动设备(如:
个人电脑
、
外围设备
、PDA、手机、数码产品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技术问题,其典型覆盖范围一般在10米以内。IEEE 802.15工作组就是为完成这一使命而专门设置的,且已经完成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就包括了被
广泛
用于传感器网络的底层标准IEEE 802.15.4。
(1) IEEE 802.15.4b规范
IEEE 802.15.4标准主要针对低速无线个域网(Low-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LR-WPAN)制定。该标准把低能量消耗、低速率传输、
低成本
作为重点目标(这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致),旨在为个人或者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之间低速互联提供统一接口。由于IEEE 802.15.4定义的LR-WPAN网络的特性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簇内通信有众多相似之处,很多研究机构把它作为传感器
网络节点
的物理及链路层
通信标准
。
IEEE 802.15.4标准定义了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符合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物理层包括
射频收发器
和底层
控制模块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为高层提供了访问物理
信道
的服务接口。图1给出了IEEE 802.15.4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以及IEEE 802.15.4/zigbee的协议架构。
IEEE 802.15.4在物理(PHY)层设计中面向低成本和更高层次的集成需求,
采用
的工作频率分为868MHz、915MHz和2.4GHz
三种
,各频段可使用的信道分别有1个、10个、16个,各自提供20kb/s、40kb/s和250kb/s的传输速率,其传输范围介于10米~
100米
之间。由于规范使用的三个频段是国际电信联盟电
信标
准化组 (ITUT, ITU Telecommunica
ti
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定义的用于科研和医疗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开放频段,被各种
无线通信系统
广泛使用。为减少系统间干扰,协议规定在各个频段采用直接序列
扩频
(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编码技术。与其他数字编码方式相较,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可使物理层的模拟
电路设计
变得简单,且具有更高的容错性能,适合
低端
系统的实现。
IEEE 802.15.4在介质访问控制层方面,定义了两种访问模式。其一为带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式(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这种方式参考
无线局域网
(WLAN)中IEEE802.11标准定义的DCF 模式,易于实现与无线局域网(WLAN, Wireless LAN)的信道级
共存
。所谓的CSMA/CA是在传输之前,先侦听介质中是否有同信道(co-channel)载波,若不存在,意味着信道空闲,将直接进入数据传输状态;若存在载波,则在随机退避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测信道。这种介质访问控制层方案简化了实现自组织(Ad Hoc)网络应用的过程,但在大流量传输应用时给提高
带宽
利用率
带来了麻烦;同时,因为没有
功耗
管理设计,所以要实现基于睡眠机制的
低功耗
网络应用,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IEEE 802.15.4定义的另外一种通信模式类似于802.11标准定义的PCF 模式,通过使用同步的超帧机制提高信道利用率,并通过在超帧内定义
休眠
时段,很容易实现低功耗控制。PCF模式定义了两种器件:全功能器件(Full-Function Device,FFD)和简化功能器件(Reduced-function Device,RFD)。FFD设备支持所有的49个基本参数,而RFD设备在最小配置时只要求它支持38个基本参数。在PCF模式下,FFD设备作为协调器控制所有关联的RFD设备的同步、数据收
发过
程,可以与网络内任何一种设备进行通信。而RFD设备只能和与其关联的FFD设备互通。在PCF模式下,一个IEEE 802.15.4网络中至少存在一个FFD设备作为网络协调器(PAN Coordinator),起着网络主
控制器的作用
,担负簇间和簇内同步、
分组
转发、网络建立、成员管理等任务。
欢迎光临 电子技术论坛_中国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学习交流社区-中电网技术论坛 (http://bbs.eccn.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