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敏捷思维 架构设计中的方法学(9) 分层 -1
[打印本页]
作者:
look_w
时间:
2018-4-16 21:55
标题:
敏捷思维 架构设计中的方法学(9) 分层 -1
本章特别针对于企业应用进行讨论,但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应用在其它的系统中,或为其它的系统所参考。
在企业应用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业务逻辑和持久性。可以说,企业应用是围绕着业务逻辑进行开展的。例如报销、下订单、货品入库等都是业务逻辑。从业务逻辑的底层实现来看,业务逻辑其实是对业务实体进行组织的过程。这一点对于面向对象的系统才成立,因为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识别业务实体,并制定业务实体的行为是非常基础的工作,而不同的业务实体的组合就形成了业务逻辑。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持久性。企业应用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是需要可持久化的。因此,基础组织支持持久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目前最为通行的支持持久性的机制是数据库,尤其是关系性数据库-RDBMS。
除此之外,在企业应用中还有其它的重要概念,例如人机交互。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对企业中的各种逻辑进行组织,我们使用层技术来实现企业应用。层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计算机的实现中就引用了分层的概念。TCP/IP的七层协议栈也是典型的分层的概念。分层的优势在于:
上层的逻辑不需要了解所有的底层逻辑,它只需要了解和它邻接的那一层的细节。我们知道TCP/IP协议栈就是通过不同的层对数据进行层层封包的,不同层间的耦合度明显降低。通过严格的区分层次,大大降低了层间的耦合度。
某一层次的下级层可以有不同的实现。例如同样的编程语言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机器中运行。
和第三条类似的,同一个层次可以支持不同的上级层。TCP协议可以支持FTP、HTTP等应用层协议。
综合上面的考虑,我们把企业应用分为多个层次。企业应用到底应该分为几种层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在前些年的软件开发中,两层结构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在银行中应用很广的大型主机/终端方式,以及Client/Server方式。两层的体系结构一直到现在还广泛存在,但是两层结构却有着很多的缺点,例如客户端的维护成本高、难以实现分布式处理。随着在两层结构的终端用户和后端服务间加入更多的层次,多层的结构出现了。
经典的三层理论将应用划分为三个层次: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用于处理人机交互。目前最主流的两种表示层是Windows格式和WebBrowser格式。它主要的责任是处理用户请求,例如鼠标点击、输入、HTTP请求等。
领域逻辑层(Domain Logic Layer),模拟了企业中的实际活动,也可以认为是企业活动的模型。
数据层(Data source Layer),处理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系统。
在实际的应用中,三层结构有一些变化。例如,在Windows的.NET系统中,把应用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层(Business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分别对应于经典的三层理论中的三个层次。值得一提的是,.NET系统中表示层可以直接访问数据访问层,即记录集技术。在ADO.NET中,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通过表示层中的某些数据感知组件,实现非常友好的功能。这种越层访问的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可能会破坏层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在Windows平台中,严格遵守准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额外的工作量。因此,我们看到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J2EE的环境中,三层结构演变为五层的结构。在表示层这里,J2EE将其分为运行在客户机上的用户层(Client Layer),以及运行在服务端上的Web层(Presentation Layer)。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Web Server已经成为J2EE中非常核心的技术,例如JSP和Java Servlet都和它有关系。Web层为用户层提供表示逻辑,并对用户的请求产生回应。
业务层(Business Layer)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处理应用核心逻辑之处。而数据层则被划分为两个层次:集成层(Integration Layer)和资源层(Resource Layer)。其中,资源层并非J2EE所关心的内容,它可能是数据库或是其它的老系统,集成层是重要的层次,包括事务处理,数据库映射系统。
实例这一章的的组织方式和之前的模式有一些差别。我们先从一个例子来体会架构设计中分层的重要性。
上图是一个业务处理系统的软件架构图。在上图中,我们把软件分为四个层次。这种层次结构类似于我们前面所谈的J2EE的分层。但是和J2EE不同的是,缺少了一个Web Server层,这是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任何对Web Server的需要。
在资源层上,我们有三种资源:数据库、平台服务、UI。数据库是企业应用的基础,而这里的平台服务指的是操作系统系统或第三方软件提供的事务管理器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事务管理器指的并不是数据库内部支持的事务,而是指不同的业务实体间事务处理,这对于企业应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一个企业应用来说,常常需要处理跨模块、跨软件、甚至跨平台的会话(Session),这时候,单纯的数据库支持的事务往往就难以胜任了。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微软的MTS和Oracle的DBLink。当然,如果说,在你处理的系统中,可以使用数据库事务来处理大部分的会话的话,那就可以避免考虑这方面的设计了。除了典型的事务管理器,平台还能够提供其它的服务。对于大部分的企业应用来说,都是集成了多个的平台服务,平台服务对架构的设计至关重要。但是从分层的角度上考虑,上层的设计应该尽可能的和平台无关。和使用平台服务类似的,一般来说,企业应用都不会从头设计界面,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使用现有的的UI资源。比如Window平台的MFC中的界面部分。因此,我们把被使用的UI资源也归到资源层这个层次上。
资源层的上一层是集成层。集成层主要完成两项工作,第一项是使用资源层的平台服务,完成企业应用中的事务管理。有些事务处理机制已经提供了比较好封装机制,直接使用资源层的平台服务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应用来说,平台提供的服务往往是比较简单的,这时候集成层就派上大用场了。第二项是对上一层的对象提供持久性机制。可以说,这是一组起到过渡作用的对象。它实际上使用的是资源层的数据库功能,并为上一层的对象提供服务。这样,上一层的业务对象就不需要直接同数据库打交道。对于那些底层使用关系型数据库,编程中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的系统来说,目前比较常见的处理持久性的做法是对象/关系映射(OR Mapping)。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做一些扩展,来分析层的作用。假设我们的系统需要处理多个数据库,而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这时候,层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在集成层中支持对多个数据库的处理,但对集成层以上的层次提供统一的接口。对于业务层来说,它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数据库的差别。目前我们自己开发了集成层中的持久类,但是随着功能的扩展,原有的类无法再支持新增加的功能了,新的解决方案是购买商用程序。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对业务层次的影响,我们仍然使用原有的接口,但是具体的实现已经不同了,新的代码是针对新的商业程序来实现的。而对业务层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不需要任何的改变。当然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如此美好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引入层次比不引入层次要好的多。
以上列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很好的解决了耦合度的问题。关于分层中的耦合度的问题,我们在下面还会讨论。
欢迎光临 电子技术论坛_中国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学习交流社区-中电网技术论坛 (http://bbs.eccn.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