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转向控制策略2

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转向控制策略2

Δu(k)=u(k)-u(k-1)=KP[err(k)-err(k-1)]+KIerr(k)+KD[err(k)-2err(k-1)+err(k-2)]
式中,KP为比例系数,KI为积分系数,KD为微分系数。Δu为舵机给定的增量[7-11]。
2 转向模型
获得道路的位置信息,即获得了此刻小车的转向角。参考文献[11]中的舵机转向模型,在理想状态下,此刻控制舵机使前轮偏转相应角度即可实现小车对道路的跟随。舵机的转向相当于给车一个向心力,在转角不变时,小车做圆周运动;如果控制驱动电机的PWM脉宽不变,则小车做匀速圆周运动,驱动电机的 PWM脉宽对应的小车速度相当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如图5所示,设车的侧轮距为b,舵机转角为θ,O为车做圆周运动的圆心,R为外轮所对应半径,则每一个转角对应圆周运动的半径[2]如下:


设控制周期为T,小车当前速度为V,α为一个控制周期T内小车沿圆周行驶的弧度数,则有: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不同的速度和转角会在一个控制周期T内得到不同的弧度,对上述公式离散化后可以得到:

小车在转弯的过程中,舵机转角受多种因素限制(如:小车转向机构造成的转向的延滞、舵机的时间常数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利用公式(8)进行计算的前提是舵机的方向能随控制量的改变而立即改变。为了简化分析,将舵机模型视为仅具有延滞时间TD的延滞环节而忽略其时间常数。如图6所示,由于TD的存在,速度越大,在滞后时间TD内,小车行走的距离越远。


3 转向策略设计
如图7所示,设小车前方距离D处为弯道,小车此刻速度为V,结合图6小车舵机转向理想模型响应曲线,如果让小车在A点入弯,速度必须满足:
D=V×TD (9)
在图4中,对于基准位置1和基准位置2,由道路信息提取的结果,为了保证A点入弯,基准位置2比基准位置1更早地发出转向命令,需要更大的速度才可以在A点入弯,在保证两位置的速度可以安全过弯的前提下,基准位置2得到了更高的入弯速度,所以更早地得到弯道的信息可以提高入弯速度。同时小车要想快速地入弯,必须将基准位置提到一个与此刻速度匹配的位置,才可以抵消舵机延时带来的附加行驶路径。但并不是说只要将基准位置选得足够远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入弯速度,答案是否定的。小车的转向为一个近似的圆周运动,不同的速度显然对应不同的行驶半径,即不同的路径。速度快时,半径大;速度慢时,半径小。过快的速度会使小车冲出赛道。竞赛赛道的弯道主要由360°、180°、90°、S型赛道组成。在图8所示的180°弯道中,中间的粗实线为引导线,最外围的实线为赛道边界,曲线1、2、3、4为小车行驶路线。设所有行驶路线有同样的入弯角度,曲线1、2、3为B点入弯,速度不同;曲线4为E点入弯,速度与曲线3速度一致。


显然,曲线1、2、3中曲线3速度为最快,但路径却最长,同时还有冲出赛道的危险;曲线2虽“抄近道”,但速度稍慢;曲线1由于速度太慢而无法过弯。不难看出,其实曲线2、3、4的过弯时间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曲线2中,由直道AB入弯时需要减速,过弯后需加速,这段时间却比曲线3、4来得长。经综合考虑,曲线3、4过弯时间最短。曲线3、4中曲线3很显然有冲出赛道的危险,因此曲线4为过180°弯的最优路径。可以看出,高速时提前入弯可以使小车以一个比较高的速度驶过弯道,同时保证了安全而又不会冲出赛道。
对于90°弯道,与180°类似,最优的策略是为保持直道高速行驶,通过上述的提前入弯策略保证安全过弯。
对于S道的进入,可以类推。而对于S道的行驶则应适当降低车速并将基准位置适当降低。如图9所示,最短路径也为最快速度,两者是统一的。真实过程中很难做到让车走CD路线,但是如果能使舵机保持在一个小角度左右调节的过程中则可逼近CD路线。实践证明,高速通过S道时避免剧烈的角度变化给定为最优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 基准位置距小车的距离与速度呈正比关系。想要不减速入弯,必须改变基准位置,使之可以满足公式(9)。
(2) 速度与转弯半径呈正比关系。保持高速入弯,同时不冲出赛道,提前入弯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4 策略的实现
由以上分析可知,场景中的基准位置可以近似看成入弯点,并且不同的速度会导致不同的入弯点,也会导致不同的过弯路径。因此,需完成的控制任务是:高速过弯,在入弯前不减速,为了防止冲出赛道还需要提前入弯。可见,需要在与速度适应的入弯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前基准位置,即基准位置离小车的前端距离为:
L=V×TD+V×τ (10)
式中,L为基准位置离小车的距离,V为此刻小车的速度,V×TD为抵消延迟时间带来的附加行驶距离,V×τ为提前入弯点的距离。
可以看出,基准位置与小车的距离是一个与小车速度相关的变量,不同的速度需要不同的取值。对于不同的速度将基准位置按照公式(10)设置,这样即可以实现高速入弯。为了得到较佳的入弯点,本策略对图像平面(64×106)做了进一步的处理,针对已经得到的图像平面(64×106),将图像平面平分为10个区域,每个区域求取引导线的平均位置,对于没有引导线的区域使用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值代替,这样便将引导线信息简化为10行信息表示,记为:average,i=1,2,…,10。其中,average记录每行信息中引导线的平均位置的列坐标值,i标表示行值。图10为最终的图像平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