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72339
|
市场格局未改,巨头聚焦多元化中小企生存维艰
这是短短一年中,央行发放的第四批支付牌照。95家获牌企业,数量接近前三次发牌量总和。
在此之前,已经有10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发牌企业的增多并没有推动市场格局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支付”等细分领域,支付宝、财付通仍然稳占市场头两位。
进入2012年,“互联网支付”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清晰,各家企业正逐步寻找到各自的立足点及独特的行业优势。而对于中小型支付企业来说,多牌照时代下,牌照不再是稀缺资源,业务拓展仍然举步维艰。
从稀缺资源到门槛
“以前牌照是稀缺资源,现在牌照是入门门槛。”一位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现在行业的状况是前有“国家队”,后有杂牌军。
2011年5月26日,央行发布首批共27张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涵盖了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6项业务类型。上述负责人表示,当时行业预计牌照发放会有限制,从而控制进场者数量、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现在看来,申请了的企业几乎都拿到了牌照。牌照数量这么多,竞争者没有减少,巨头业务撒得更开,对于中小型支付企业来说盈利更为艰难。”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6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支付牌照的数量并没有明确限制,不过全国性支付业务的牌照发放仍然谨慎。
但快钱CEO关国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因为综合性的支付企业并不多。他认为,目前综合性业务牌照发放仍然比较少,牌照主要是集中于地方预付卡业务上,但推动全国零售业发展的支付企业不够多。其次,商业银行管理的金融性资产占比高,客观上要求更多的金融、准金融机构处理和管理这些金融性资产,而第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只处理了非常少量的资金。
根据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发放的四批牌照各有特点。第一批27张牌照主要以从事全国业务的支付企业为主;第二批上海银联、联动优势等13家企业分获不同种类的业务许可牌照,主要是以预付费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企业为主;第三批最大的亮点在于中国移动(微博)、中国电信(微博)和中国联通(微博)三大运营商均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第四批新增数字电视支付业务,昆明卡互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亿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银视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数字电视支付业务的许可,是电视支付公司首获“准生证”。
然而,还有更多的企业在等待牌照。南都记者获悉,全国共有约24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交了申请,目前还有约50家处于等待名单上。
“每个细分领域能够活下来的支付企业可能只有10家或者更少,不断发牌不断淘汰,企业生存越来越难。”上述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不过,并非所有的获牌企业都要通过业务来取得突破,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牌照的需求,为获牌企业的并购和出售带来可能性。第四批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卡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获牌两日后就被其第三大股东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所持12.5%股权。
资料显示,上海卡友为全国各类批发市场、生产物流型企业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为持卡用户提供手持终端等支付业务。截至今年5月31日,上海卡友营业收入为316.41万元,营业利润为-689 .16万元,净利润为-689.16万元。
扎堆互联网支付
经过四批牌照的发放,所获牌照企业已经涉及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等7大业务类型。但事实上,具备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的业务仍然集中于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及银行卡收单三大业务类型。
其中,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仍然是第三方支付行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但由于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游、网购为代表的传统业务领域。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电视、手机支付仍处于开发产品、培育用户的阶段,因此互联网支付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是巨头加快多元化的业务布局,线上线下业务相结合,同步开发线下银行卡收单,通过多种业务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支付解决方案;其次,则是从C端业务延伸至B端。例如,金蝶E R P与支付宝产品对接推出“支企直联”解决方案,介入企业支付市场,快钱则强调通过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盘活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
此外,横向开发新的细分领域,打破传统网购、航空等市场的限制,则成为各家企业的共识。教育、制造、能源、保险、基金等交易规模更大、信息化需求更高的传统行业正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竞相拓展的领域。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经批准了7家支付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支付业务资格,分别是汇付数据、通联支付、银联通、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最早获得该资格的汇付天下,目前已经与46家基金公司结成战略合作,旗下天天盈平台现已积累超过150万的用户、支持32家银行、800余只基金产品、覆盖95%的市场份额。但即便如此,汇付方面也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扶持基金公司渠道上,做好了3年不盈利的打算。
对于横向新业务的开展,一位大型支付行业的管理层向记者表示,眼下并不看重盈利,而是更着重于市场规模和业务类型的拓展,这属于对现有用户的“盘活”,对类似于支付宝、财付通以账户见长的企业尤甚。“牌照发放刺激了支付企业跑马圈地的热情,互联网支付已经有了固定的用户,拓展用户使用的范围,满足用户所有的资金流动使用需求,培养用户接受创新型的业务,就能获得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市场格局难以突破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7760亿元,同比增长112.6%,环比微增1.2%。
第三方支付企业扎堆互联网支付的结果是,市场竞争格局难以被打破。数据显示,支付宝仍以47.8%的份额稳居市场首位,财付通以20 .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而银联在线、快钱和汇付天下占比分居第三至五位。
快钱CEO关国光认为,经过一年的发展,行业已经从获牌之前的紧张、焦虑、不确定性走到相对平静、理性的阶段,未来第三方企业会往“差分”的方向走。“首先是综合性、全国性和区域的差分,这里面的相互交叉不大,不存在太大的竞争关系问题。而在综合性业务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尝试,从关注到消费者、关注到线上线下的、关注到行业的,或者关注到几个行业的,不同定位的企业都已经出现了。”关国光向南都记者表示,任何支付企业想覆盖全行业、全终端、全过程都不可能。
而汇付天下总裁周晔则向南都表示,获牌后汇付天下的业务更多由过去的知名大企业转移到中小商户和小微企业,由一、二线城市转移到地级市和乡镇。“这些身处偏远乡镇、资产规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强、信用程度不高的小微企业对金融支付服务的需求迫切。
交易额增长高于用户数增长
艾瑞咨询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
以先行一步的国外市场为例,无线通信设备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推动了亚马逊、eB ay等主要电子零售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用户数量的增长。表明用户一旦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方式,并认为其是可靠的稳定的,使用的频率、数额也会明显加大。
回到我国市场,情况亦类似。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中也提到,去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环比2010年增长67 .8%。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87亿,环比增长26.4%。易观智库预计,到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到3.87亿。
客户体验有待提升
在客观可见的高速增长下,抓住用户即抓住入口。而按照上述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抓住一个入口(用户),后面产生的可能是爆发性的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便变得更为重要。手机行业咨询公司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认为,从手机的发展史看,简化用户操作,增加功能一直是发展的主线。
“从目前的智能手机看,要实现移动支付并无技术难点,但用户体验还有所欠缺。”他举例称,一些支付手段还需要通过用户反复操作手机,收取短信打开连接之类。而这些方式对网络又有一定的依赖,用户体验并不好。
“和其他任何以一个行业一样,国内方兴未艾的移动支付市场将会上演激烈的用户体验大变革。”他认为这对用户来说是好事,用户体验是用户黏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被重视。
不能错过的时间窗口
如果说用户发展和用户体验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共生体,那么已然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国内电信运营商则有着更强大的推动力。举个例子,一项移动支付平台如果通过运营商,可以直接推给数以亿计的用户,这种时候用户可能因体验上的不快而停止使用这一平台,但一旦习惯使用,便很容易产生黏性。
华捷咨询电信行业分析师郑重湘认为,这也是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最终不再“纠结”于标准问题而走向思路统一的原因。“因为时间窗口不容双方再继续等下去,中国移动耗不了太久,中国银联则放不下移动手里庞大的用户群。”
不久前,秘而不宣的移动、银联支付技术标准之争落幕,最终由银联主导的技术标准将成为未来主流的移动支付标准。同时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5月份透露,以13.56MHz为基础的移动非接触支付国家标准正在审批中,有望今年年内出台,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收集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采写:南都记者 方南
相关报道
逐浪移动支付制胜关键:抢占入口、比拼用户体验
作为第三方支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技术手段创新的主要领域,移动支付的活跃程度也伴随近来一系列利好消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日央行网站公布了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共95家企业分获不同种类的业务许可牌照。而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签署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深度业务合作。被视为移动支付领域进一步打通“任督二脉”的表现。而伴随这些基础性建设加快完善,可见的巨大市场无疑让整个行业“蠢蠢欲动”。而到了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用户入口、用户体验、运营商关系是重中之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