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30397
|
中国制造的困难与空间
如果说,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因袭此前的成就,可继续在原来的高精尖道路上发力,那么中国制造的跃迁压力巨大,毕竟旧模式路径不可依赖已是有目共睹,新旧经济交替下,中国模式正处于裂变之中,未来中国或是美、德模式杂交体。
环境、人口、就业等因素促使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斜向运动。
一方面,且不说环境、人口等无法支撑低端制造业泛滥式发展,就是夯实“世界老二”基石实现引领作用也需要在高精尖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制造业注定要在产业纵深上走实现突围。
这从《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航空装备、机器人等立为战略必争产业可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中国的就业压力注定不可能仅靠“高精尖”一条腿走路,还需借助创新来产生新的行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也获得经济上升的动力。
这从近年来高层及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各种信号中就有所体现。
杂交体意味着中国探寻制造业内生增长模式。“工匠精神”让德国在危机中鹤立鸡群,“创新精神”帮助美国实现复苏,对中国而言,借助WTO制造业获得今日的体量,如今秉承“差不多精神”的企业面临更为凛冽的气候,过往,汇率、补贴是政府挽救制造业的神器,如今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低端制造业将是被抛出去的羊,倒逼之下“追求卓越”成为企业不得不的选择。
以往,“创新”总是遭遇银行的玻璃墙,如今服务于创业群体的金融平台雏形渐现,从PE、VC到新三板、创业板再到产业引导基金、互联网金融,中国已经有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并且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球制造业大格局
据羿戓制造所了解,世界三个主要强国的不同模式选择,必然影响到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是谁将实现引领?
从未来工厂流程来看或可寻得思路:“当需要一辆汽车,只需要打开APP,输入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并且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流程中三个核心因子有:实现个性化生产的机器设备、实现机器智能化的硬件及软件系统、能监测并分析大数据的技术。
以此观之,美国是工业3.0信息革命时代的集大成者,从IBM、戴尔等硬件公司到SAP、英特尔软件公司再到ebay、google等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的被美国囊括,得益于此美国也成为全球的“数据中心”。再看德国,高端机器设备上的竞争力全球可见。
而中国的全产业优势为其在设备、软件、数据三方面就地取材、整装待发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等的弯道超车为其在数据方面提供了突破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设备精度、软件上还是逊了一筹。
在“得数据者的天下”的工业浪潮之下,按照目前形势,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就是四肢。
但是世界并非亘古不变,国家的竞争追根溯源还在于企业、产业的竞争,福卡此前就预测互联网、金融、环保、第三次工业革命、体验经济五大金刚将作为催化剂主导产业的改造,企业和行业将遭遇“不变等死”。
微观层面的影响必然集腋成裘在宏观层面留下倒影,未来五大金刚也会影响美中德三种模式,促使其不断彼此融合、升级。
届时,美国大脑旁边或许有中国、德国这样的小脑,德国心脏旁边也会长出美国、中国的肺,中国的四肢或许也有印度的影子,人体的各个器官日益健壮、完备也意味着此次各国“战略大反转”尘埃落定。
|
上海.羿歌,主要立足于物联网之感知层的解决方案和组件设计制造。 189181343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