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文思海辉合并背后 :软件外包被资本冷落

文思海辉合并背后 :软件外包被资本冷落

面对营收增加、利润下滑的窘境,在遭受欧洲、印度同行的竞争夹击下,同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文思信息(VIT:NYSE)和海辉软件(HSFT:NASDAQ)选择抱团“过冬”。
  8月10日晚,文思信息和海辉软件发布联合声明称已签署最终协议,双方股票将以1:1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约为8.75亿美元。根据该协议,文思和海辉股东将各自持有合并后的新公司约50%的股份。
  而海辉一直被媒体描述为“没有主人”的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70%,其创始人李远明早在公司上市前夕套现创业,因此,此项并购也被解读为一次股东意志的行为。
  抱团取暖
  合并后,原海辉股票将保留在纳斯达克(微博)全球精选市场上市地位,文思股票将退市,新公司名称将适时公布。
  对于合并的原因,文思董事长兼CEO陈淑宁在一封写给文思内部员工的邮件中解释称,选择与海辉以“对等合并”的形式走到一起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在IT观察人士冀勇庆(微博)看来,这更像是一场资本意志下进行的合并。“无论海辉还是文思,在经过多轮融资上市后,创始人已被稀释为小股东,大股东已经变成VC,而在目前外包市场不景气、中概股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两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人迫切希望通过合并扩大规模、减少竞争,从而实现抱团取暖。”冀勇庆对记者说。
  规模化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选择。中国软件网总编曹开彬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采访时表示,两家公司选择在这个时机合并,主要是迫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合并之后,双方之间的竞争消失,同时在对外竞争时占有优势,客户互补性强。
  而在冀勇庆看来,“吃惯了人头费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并没有向印度竞争对手那样培养出强悍的行业解决方案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技术研发能力。依靠收购这种大帆船捆绑小铁船的方式,仍然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资本市场看淡
  据了解,文思有占据营收54.1%的业务来自于研发外包,31.3%的业务为IT服务;而海辉的业务结构则相反,有53.1%的业务为IT服务,46.9%的业务为研发外包;且文思主要客户来自国内,而海辉有超过60%的业务来自欧美地区。
  由此看出,文思与海辉在业务互补优势明显;此外,合并后,二者市场份额将超过东软,仅次于浙大网新,位居国内市场第二位。
  不过,此项并购交易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消息公布后,文思与海辉股价纷纷下跌,其中,文思上周五股价跌近11%,海辉跌幅超过3%。
  有投资者指出,软件外包行业的并购整合,受人才流失的风险影响较大,外包公司如何在并购中规避风险成为挑战。
  此外,软件外包行业呈现“半反周期”现象,在经济衰退期,外包业会同步衰退,但同时会领先经济周期步入复苏期。不过,目前经济界普遍判断全球经济将再次探底,因此,企业主可能会对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减少投入。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软件外包业受资本市场的低迷影响,资本并购也是无奈之举。文思CFO黄宣德曾在2005~2006年间担任东南融通CFO,黄宣德于2011年被香橼指出财务造假后,文思的市盈率也受到了连带挤压,截至2011年底,文思市盈率跌至16倍以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