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冷光源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冷光源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显微镜及医用光学仪器传统光源是低压白炽灯或卤钨灯。白炽灯输入能量变换分配为:可见光10%,红外线(热射线)83%,对流传导热7%。为获得高强度可见光束,则可配用铝反光镜,然而它不但对可见光且对红外线均有很高的反射,聚焦处可达几百摄氏度高温。由于薄膜光学及镀膜工艺的进步,冷膜反光镜应运而生。冷膜反光镜是根据薄膜加强干涉的原理,在玻璃基片的内曲面上交替镀有很多层高折射率薄膜,通过光的相干作用,使90%以上的可见光几乎全部反射,而80%以上的红外线则透过反光镜的玻璃基片逸出,实现了光路中可见光和红外线分离,大大降低了反射光中的热能。冷光镜在⒛世纪70年代率先用在电影放映光源上。80年代开始用于显微镜及医用光学仪器的冷光源上。
冷光源由灯泡、冷膜反光镜、低压无级调光线路、散热系统及光导纤维传光束(以下简称光纤束)五个部分组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