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 1](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 UID
- 812515
|
![](http://images.eccn.com/silabs/silicon_chip_980x60_202203.jpg)
总结下项目成功失败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下。
很多朋友都觉得,项目既然找人研发了,肯定要保证成功。而实际操作过项目的朋友都知道这意味着怎样的工作量。
咱们从一个项目的完整操作流程解析下如何让外包项目研发成功。
一个项目的完整开发步骤及各种外包研发的情况分析如下:
1、需求要确定。
有人就笑了,这个谁不知道啊?用你说。可偏偏很多人在第一关就埋下了项目失败的伏笔。
[1]需求,不能太脱离现实。
很多人要研发出世界一流的产品,要研发出国际上都没有的新功能,要实现国际上都没实现的技术指标。
勇气虽然可嘉,“要做我就要做最好的!”
可咱们还是得从实际出发。
因此需求的提出最好能够有市场同类型样机,如果真的想先进,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好还是找个国外的原型机做为参考依据---这和从洋媚外无关,外国产品一般是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有条不紊一板一眼做出来的,先天质量就比较好一些,而国内普遍要求短平快,按研发新产品来说的话,出精品的可能性确实低一些。
如果确实要全新功能的产品,那要仔细审核指标,功能超前也就罢了,但一定不能把指标提的超过目前技术能够达到的程度。
功能如果做到别人没有的程度,或许只要思路到了就可以,但技术指标是硬的,一定要慎重。
如果愿意重建新的基础工业,可以先立个项目,把技术指标涉及到的技术点攻破,从而推动全社会的技术进步,那么还是可行的,顺便说一句,这种情况一般是国家推动战略产业或者某些有特殊资源的公司做的事情,不建议尝试。
[2]需求要尽可能明确。
不怕需求文档厚的和字典一样,研发最喜欢这种情况,最害怕的是需求简单到一句话。
这一句话俗称拍脑袋决策,全国人民都害怕。。。
需求提的过于简单可能是出于确实甲方对需求不理解,觉得很简单啊,为啥你们就是不理解呢?也可能是心里在想,我提明确了,你们会不会增加开发周期,增加费用呢?再就是自己对需求也不甚明确,边做边看。
第一种情况得从研发人员的特点解释下,因为没有人可以精通所有的知识,大多数人都是擅长某一方面的技术,电子研发是电子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是具体到某种产品上,又肯定是某个行业的具体应用,而具体应用又要求深入该行业才能搞清楚细节,否则要把产品做出来会有大量的修改完善时间,修改完善的时间就是电子研发人员深入该行业所需要的时间。
你既然做这个产品,肯定对产品行业有很深的的认识,觉得对这个行业的业内人士来说很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别人怎么就不了解呢?
得克服这个思路,就好像给新人做培训一样,给电子研发人员讲一下,电子研发人员还是比较聪明的,会理解的比较快的。
第二种情况,自己给需求打埋伏的。。。没法说了,本身就注定你的研发项目就该历经坎坷。
第三种情况,边做边提需求,要有心里准备,根据多年研发经验,这种情况最容易导致扯皮,而且还几乎是肯定的。
一般而言,如果需求略有变动,研发方也愿意与人为善,就手改了就是,可是需求反复变化,多次推倒重来就不好着手了,工作量都不好评估。再加上有时候还心里琢磨,是不是觉得我已经在你家做了,所以你多估了什么了?
这种情况首先要找到靠谱的、有信誉的研发合作伙伴,这样的研发合作伙伴眼光比较长远,不值当的为一个项目坏了自己的信誉,再就是信任,信任对方的人品,很抽象,很不好把握是吧?可也只能如此了。
需求确定了,要先对开发周期有个客观评估。
2、准确的开发周期评估。
所有人都希望开发周期短些,或者出于市场需求,或者出于压缩研发经费的需求。
可萝卜快了不洗泥是真理。
一般只要动了硬件的产品,一到两个月出样机是比较靠谱的,复杂一些的,就更长了。按照两版计算,样机完了之后,测试个把月,然后四到五个月出产品,再然后是反复测试改进。
经常看到有客户表示,“我这个很简单”,问题是再简单的产品,电路图也要一下一下的画,代码也要一行一行的写。
准确的开发周期评估另一个直接的含义是相关各道环节的开展时间有靠谱的依据。
例如,有人货比多家后,选了个听起来开发周期很短的合作伙伴,然后按照时间节点,租赁场地,投入生产、市场等等相关配套资源、人员准备大干一番,到了时间节点拿不出东西来,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相关衔接环节人吃马嚼的,白白消耗资源而已。
如果确定开发全新功能的产品时,那么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一款全新工业电子产品,业内认为没有两年时间是不能完全稳定的,某种程度上这个时间和技术高低无关,因为在提需求的阶段,谁也无法全面确定消费者实际会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整体改进周期比单纯的研发周期长很多。
那么研发时间是不是就完全没法预测了?
也不是的,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可供销售的产品一般几个月就可以做出来了,然后才是后续比研发时间还长的,不断根据消费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的改进工作。
改进一般是必不可少的,诸如苹果手机,每一款新产品刚出来,也是各售后网点到处都报BUG,然后苹果发表声明,俺们改,俺们改还不行么?
开发周期有了客观评估,然后可以有开发费用的合理评估了。
3、合理的开发费用。
到了项目外包研发最让人关心的环节了!这也是甲、乙方博弈最精彩的一环。
大家做事情都希望保住成本略有结余,乙方肯定也是希望实现这个愿望。
问题出在混乱的供方市场,混淆了甲方的视线,让甲方无法客观评估项目的成本情况,尤其各种组织形式都积极参与外包市场的情形,每一种组织形式的开发成本又都不尽相同。
合理的开发费用这一关,其实对项目成败起到了关键性因素,甲方有把成本压低的倾向,但如果把成本压倒绝对成本以下,需要乙方自己承担开发费用为您研发产品,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奇怪。
不符合情理的事情,里面风险肯定也是很大的。
或者有朋友觉得,我知道价格低得不可想象,确实很有风险,但是正规开发的价格足够找好几个这样的开发方了,难道几个还捞不着一个靠谱的?
问题出在开发不光是消耗甲方的资金,还要消耗甲方的精力。
如果确定自己有超过常人的毅力,遇到的市场机会也足够几次消耗的,就好比别人高考一次通过,咱们有信心能顶住压力,高四、高五、高六、七、八、九能反复回读折腾一样,那么也可以试一试。
所以甲方一定要对项目成本有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在确定合作的组织形式后,要对这种组织形式的成本有个客观评估,不能把价格砍到让乙方亏损的程度,那等于自己给自己的项目成功增加难度。
具体一个项目的成本,和找什么样的乙方开发密切相关。
研发费用和具体的乙方组织形式情况息息相关,同样的价格,不同的组织形式无法进行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成本支出,和成功率都不相同。
一般采用公司组织形式的开发方成功率会高一些,当然他们的成本也会高一些,因为他们要聘请专职,支付工资和社保,要承租工作场地,准备各种设备,还要承担各种税费。
其中像北京瑞雪星晨科技有限公司(www.ruixuetek.com,13552584515)这样,本身专注于单片机电子产品研发,还集成了稳定靠谱的各个环节(如结构、模具、美工、供应商、加工厂等)合作伙伴的,是很典型的例子,这和他们丰富的经验积累有关。
4、咱们接着分析你的项目适合找什么样的乙方。
分析过程要尽量客观,不要指望着拿研发拖拉机的周期和费用,去研发出劳斯莱斯,除非人品高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否则只能以白扔钱财,丢失市场机会收尾。
(1)如果只是验证原理是否可行,找兼职技术人员为好,因为实验性的项目正规公司很难运作,反而搞不好。
(2)如果希望做出一台样机,拿着演示、争取投资等等目的,也找兼职技术人员进行为好。如果后续可能要扩展成产品,也可以直接找公司合作下。
(3)自己的拳头产品,希望有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证产品的升级、更改、维护等技术需求,有技术问题,一叫就到,而工作量又不是很多,只是不可缺少技术人员,自己成立研发队伍消耗太大,那肯定得找研发公司合作。
(4)量产型项目。
(5)大批量产。要真有能销售出大量产品的把握,可以自己组建专门的研发队伍,如果不想浪费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需要的一到两年时间,想尽快拿到产品上市,不妨一边找外包研发出产品,一般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接手。
另外一种形式,专注于做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激烈,又管研发,又抓市场竞争,精力毕竟有限,那么可以参考世界上很多大公司,抓创意和市场,而把研发和生产都放在外面做,找家靠谱的乙方合作最省心了。
(6)地区优势产品的考虑。
有的产品要考虑到具有技术、生产优势的地区,而没有相关经验的研发方,需要从头摸索,反而浪费时间、资源,则要根据具体产品做具体分析。
上述第3,4,5种项目,一般而言,只适合找公司做,从研发到生产的诸多环节,因为产品量产牵扯面极广,涉及的协调工作量很大,整体周期比较长,已经需要不止一个的专人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协调各个环节了。
研发完成后,在产品研发、完善的过程中,甲方又发现,我每次提个更改,你们都重新算新项目收费,我很不划算哎。
研发方也委屈,我都开始新项目了,你又提要修改,我还得停下来,收起摊子重新给你铺新摊子开始弄,我容易么我?
那怎么办呢?于是有了具体合作方式的选择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