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中国式O2O:如何在死亡规则中成为幸存者

中国式O2O:如何在死亡规则中成为幸存者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东西叫做ICQ,后来他在中国市场死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东西叫做易趣,后来他也在中国死了。
很久以前,有一个东西,叫做MSN,后来他在中国也死了。
它们,在国外,都活的很不错。
早期和现在的互联网,总有一群很牛逼的人,在美国硅谷,来到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模式,他们在上世纪末,给国人打开了一扇宝库的大门,也造就了很多创富神话,各类先进的模式,在国外资本市场也非常吃香。
后来,国内很多牛人学会了模仿和超越,前文所说的ICQ和MSN,恐怕就是死于差点被马化腾60万卖掉的OICQ,现今的QQ。易趣则被背着包到处兜售分类信息黄页的丑男马云逆袭。
在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里,一批又一批的人前赴后继。比如在微博卖大枣的老榕,做过辉煌过的8848,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联想请谢霆锋代言FM365,做游戏的9城其实是个社区,开心网的菜地在早已挂掉的逸飞岭上是可以种花的……
国外接踵而来的新产品和新模式,让很多技术宅出身的互联网人兴奋不已,汉化、推出、上线、运营、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最后都死了,截止笔者这篇文章发布之日起,依旧同样的事情在发生和循环,无非换了不同的产品和模式而已。
O2O:产品失败不代表模式失败
最近流行的模式,叫做O2O,笔者动笔之前,有站长劝说:别写O2O了,网上到处都是这种文章。是的,当某一个新鲜模式诞生之日起,争论就喋喋不休。他们又是一个循环,比如微博:两年前大家都在鼓吹微博营销,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唱衰微博。最近又开始鼓吹微信营销,很多网络写手从各种产品和模式中,就这么随波逐流,也算经历风雨,不改墙头草本色。
O2O,网上是这么定义的:O2O即OnlineTo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
于是,有人认为团购,就是O2O的一种,显然,死了无数团购网站之后,大家的结论是:不靠谱。之前有人认为,优惠券,就是O2O。最近又说二维码和微信是O2O……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电商O2O综合症!
中国有句古话:360行,行行出状元。此话在互联网行业,依旧不假。电子商务:我们需要的是售卖各种的产品和服务,从中牟利。
古时候,一个集市,物换物衍生为货币买东西;后来有了店铺和东坊西市的集散中心;后来又有了商场,解放后还有供销社;现在我们有了shoppingmall和能撬动GDP的网上购物。
所有的交易过程,看上去就是货币购买物品和服务,在电商里面,我们考虑到转化率问题,而在传统商业里面,依旧也存在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家的思维是靠流量来提高转化率,而在传统商业里,除非大型活动,否则所谓“流量”更为稀少,但消费行为却比较固定,而这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购物习惯”。
O2O即OnlineToOffline,简单的看上去,是线上解决客户在传统商业购物行为中的所有问题,而到线下产生购买,而交易又要在网上进行。
微博上有个很有名的段子:一北京人在深圳看房后返京,飞机刚落地即收到三条短信。中介A:今天有强降雨会打雷,路上注意安全;中介B:刘哥,已到北京了吧,今天看房辛苦了;中介C:房主还是坚持原价,我晚上带点水果去他家坐坐。
如果我是这个北京人,我一定最终会选择在C中介交易,这就是所谓的用户体验。
而靠除暴简单流量支撑的O2O模式,并不能解决用户的体验问题。除了标准化比较高,用户比较熟悉的品牌之外,统一模块制作的O2O产品并不能激发用户兴趣,而产生购物行为。

光耦选型找潮光

TEL:0755-82767111

QQ:2355293390

潮光光耦网-全球光耦资源整合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