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评论:微信可能会以超级App的身份成为一个入口

评论:微信可能会以超级App的身份成为一个入口

作者:3G门户总裁张向东
此前我曾经写文章说过,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美国人坐稳了操作系统的江山,韩国人正在硬件市场高歌猛进,随着第一阶段的大局落定,接下来的战火将蔓延到应用和网络领域。果不其然,Facebook突然发布了新一代Android应用“Facebook Home”。传说已久的Facebook手机其实不是手机,而是这个跻身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锁屏+桌面”。Facebook来了,进入的也是我们GO Launcher早已奋战两年的第三方桌面领域。
早在遥远的互联网时代就有一句话,得入口者得天下。入口是指用户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入口意味着获得巨量的用户。虽然掌握用户并不直接等同于商业变现,但如果失去这个阵地,也就同时失去了成为行业巨头的机会。互联网先驱们做浏览器、做资讯门户、做搜索、做社交,背后隐藏的都是对用户使用入口的明争暗斗。
移动互联网也是如此。所有有野心的公司,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都不是以单纯的服务来运作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野心家”们完成移动互联网布局的工具。根本的目的都在于,聚合用户到自己的平台上,通过后续应用和流量获得更高广泛的收益。
移动互联网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入口:应用市场、浏览器、超级App和手机桌面。
大局已定的应用商店
移动互联网诞生初期,浏览器成为用户在手机端延续桌上互联网的行为习惯。随着iPhone横空出世,Apple通过iOS+App Store重新定义底层结构,手机用户开始学习使用本地App连接丰富的网络服务。随着Android-Google Play的跟进,双雄并举之下,共同确立了操作系统搭台应用程序唱戏“我”来分发的游戏规则。应用商店就成为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层入口。
之所以说应用商店入口大局已定,是因为应用商店所能掌握的用户是与其背后的操作系统紧密相连的。对于当前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而言,操作系统层级的势力版图已经基本确立。Google的Android和Apple的iOS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移动互联网的底层生态,双方的势力范围会日渐稳固,各自代表的生态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个维度,留给后发者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微乎其微。
在此之上,App Store和Google Play也会和操作系统一起稳坐江山。
此外,以苹果的一贯作风,App Store的软件消费和iTunes的影音消费正在彼此合并;Google在去年3月将Android Market更名为Google Play,也是为了把软件市场与此前Google Play经营的影音、出版市场归于一处,让用户在一个界面中完成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消费。
当然,在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以政策、法律为壁垒,仍然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存在,同时在Android开放的庇护下,给了第三方Android应用市场以机会。偏安一隅,也能抢占不少份额,但难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征途漫漫的浏览器
在桌上互联网,浏览器一直是争夺最激烈的入口阵地,从NetScape到IE、Safari、Firefox和Chrome,都想在这里成就王者。
App被设计为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主流方式之后,新进入者当然不希望由App Store和Google Play统治这一切。于是浏览器回潮的呼声又开始高涨,其存在基础是用户在桌上互联网中培育多年的浏览器访问习惯。
特别是随着HTML5的快速发展,许多原本只能在App中才能获得的良好体验在Web端被逐一实现。不甘受限于应用商店的开发者们,都认为浏览器是最有能力颠覆App模式的入口。甚至包括Google、Apple这些移动互联网的领军者在内,都齐整地站到H5阵营中,也更坚定了开发者们对浏览器的期待。
然而业内人士其实都清楚,现实比理想苍白得多。在H5的游戏圈中,几乎有所的玩家都有这样一种心态:既希望这种高效的载体能够尽早标准化,又要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能因为H5的快速普及被恶性冲击。
W3C官方宣布的HTML5标准化完成时间是2014年。但这个官方时间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公司之间围绕HTML5的博弈和制衡,将直接影响浏览器和Web应用在移动设备上的表现,无论是功能的丰富程度还是运行的效率,都会与本地App存在明显差距。用户体验也会因此而变差。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曾一度被看好的浏览器和HTML5,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击败App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FlurryAnalytics数据显示,智能机和平板用户使用设备80%的时间都在应用程序上,只有20%用于浏览器。从流量来看,浏览器产生的流量也已远低于App的总流量,并且使用时长和流量占比都呈现下滑的趋势。
除了使用体验比本地App想去甚远,浏览器无法再移动互联网入口之战中获取更多领土的深层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与桌上互联网在信息组织方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桌上互联网以Web站为核心建立了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人与站点的交互是桌上互联网最频繁的信息流动,因此浏览器就成为最主要的网络入口。
但在移动端,App成为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用户与应用提供商之间的交互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完成,移动浏览器更多的行为还来自用户对桌上互联网访问习惯的继承,但最主要的信息流动已经不再围绕Web站点展开,浏览器被边缘化也是必然。
方兴未艾的超级App
为什么应用商店和浏览器能够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因为它们都能同时吸引入口两端,一端是开发者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一端是用户——操作系统的巨大份额带来了用户,商店的分发渠道和付费分成吸引了开发者;访问网络的需求带来的用户,HTML5的强大功能和美好愿景吸引了开发者。
App到底是不是移动互联网入口?这是个很古怪的问题。就像在桌上互联网上问:网站是不是互联网入口。导航站点、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都是互联网的入口,但我的个人博客显然不是。
做个App很容易,但并不能保证你的App能够拥有亿万级的稳定用户。报告显示,用户手机中最常使用的App不超过15个。这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App,在亿万级稳定用户的基础上,凭借强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把自己平台化,成为超级App。比如以即时通讯和社交切入的微信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再造QQ于PC端的辉煌,以超级App的身份成为一个入口。
微信公众平台在做的事,像极了Facebook曾经在桌上互联网上做的事。2007年,已经拥有1.32亿活跃用户的Facebook宣布,将Facebook的社交用户关系数据和用户档案,通过KPI接口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在开放框架上,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这一平台不仅快速让Facebook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甚至成就了Zynga这种根植于一家Web平台的社交游戏公司。其成功也吸引了国内社交网络运营商的竞相效仿。
但超级App所需要的巨量资金、资源和市场份额决定了,除了原来桌上互联网拥有巨大资源优势的巨头(放在中国就是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别人想做也没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