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评论: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产业无基业长青可言

评论: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产业无基业长青可言

周航
最近和朋友聊天,谈的话题比较集中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上。
他们中好几位的企业都已是各自行业里的翘楚,做得非常成功。尽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仍然比自己小很多,然而面对整个世界都奔向互联网的趋势,大家都很茫然。
他们模模糊糊地认为,不管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等待,自己的行业可能最终都会跟互联网发生关系,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该如何应对,可以说完全没有概念。
一位国内数一数二的家电制造品牌老总对我说,“小米们”的崛起给他的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或者说惶恐。自己苦苦拼了几十年,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几十种品类,又从国内拼到国外,勉强过了1000亿元的营业额;一个小米才两年,就那么一个产品,已经卖了100多亿,这个刺激太大了。
他无法理解这样迅速的成功,而只能从一些表层的东西去解读:小米很会炒作,很会利用社交媒体,领导者很有个人魅力,等等。
两个小时里,我只能尽量向他解释做传统企业的人和互联网人的区别。那就是后者的思维起点永远是用户,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用户。但传统企业离真正的终端用户非常远。
拿中国的家电制造产业来说,它的逻辑是,世界上有了什么新产品、新技术,跑过去了解甚至干脆copy一下,加进一些所谓的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改造,产品出来后,还要经过非常长的销售链条——区域代理、省级代理、市县级代理,才能到最终用户手上。
所以,他每天考虑的都是渠道如何管控,用户怎么想他根本不知道。做品牌也是传统的方式,广告预算出来,电视多大比例,纸媒多大比例,互联网广告投放得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尝试尝试,属于补充。
我不敢说完全看懂了互联网,但我曾经有一只脚在传统行业里,里面的人的心态,受到哪些束缚,我深有体会。
我问这位家电品牌老总,你有没有想过5年以后的家居行业是什么样子?你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实验室,里面模拟的是未来的人居生活?他说完全没有。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利润超低、渠道难管理,还哪有闲暇去思考这些“遥远”的事情。
所以,他们看互联网,正如当年我做音响企业时看互联网。个性使然,我对创新和变化一直很热衷。对于渐渐热门起来的网络,我会想,是不是也去搞个网站、去阿里巴巴上做个推广,换作在时下,我肯定会想是不是也去做个App。
这就是搞互联网吗?显然不是。因为对互联网的认识非常表象,你所做的任何努力注定都不得法。尝试了一下没什么效果,回报和投入的精力和人员都不成正比,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互联网跟我做的事情、跟我的行业的关系不大。
对于互联网,我们就是旁观者,在舞台下面,是观众。
然后你就会和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开始时可能还感受不到压力和紧迫,但当真正的互联网侵袭到你的领地时,你可能瞬间就束手就擒。
然而,即使你看懂了,就能成功拥抱互联网吗?
我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和绝大多数传统企业经营者一样,我每天都忙于处理一些眼前的事情,这个月的收入多少,利润多少,这个产品的市场反应怎么样,价格和渠道怎么样……不知不觉就随波逐流了,根本跳不出来,那是一种身不由己。
所以我才决定,算了,不折腾老行业了,既然我那么看好互联网,还背着传统行业的包袱,包括好几百号人,怎么转啊。你可以说你们坐在船上就行了,我来转,但是会很累,另外船上的人又会说,头晕,你的动作太大。总之是阻力太大了。
企业越大、越成功,越不容易改变,因为身上的包袱太重了。它的潜意识总是希望去证明自己过去做的所拥有的是可以延续的。微软做Surface不太容易成功,或者说必然不会成功,为什么?因为它在PC上太成功了。尽管认识到了移动是未来,但它总想找到一个中间状态,既能延续在PC上的成功,又能够拥抱变化,但是很显然,这个过渡的中间产物是你的需求,不是用户的需求。
如果你的出发点是利用互联网让过去的业务和公司活得更好,那么,不管你做多大的努力,宿命都是必死无疑。但是人总是能用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企业也一样,微软如此,国美、苏宁也是如此。
10年之前,所有的企业还都很迷恋《基业长青》这本书。可是,哪有什么基业长青可言啊?企业渴望基业长青,就像人渴望长生不老,炼丹、锻炼,无非让寿命延长。然而,这跟大自然的规律是相悖的。企业就像人要死一样,要么被新的力量破坏、重构,要么就是消亡。
所以,对于那些老朋友,我的结论听起来会很残忍:没有办法,别抱幻想,你转不了。怎么办,要么推翻一切旧有思维,完全跳出来,从头开始;要么等待着新的互联网企业来重新去整合你的行业。只有这两条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