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基于μC/OS—II的嵌入式构件系统设计 03

基于μC/OS—II的嵌入式构件系统设计 03

3 嵌入式构件系统的实现
  3.1 键盘构件系统的实现
  嵌入式构件从本质上来说,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对输入/输出部分进行处理。其构件主要有键盘、前向通道的处理(如A/D处理)、后向通道的处理(如D/A处理)、U控制、网络控制、液晶显示等。输入/输出软件的代码占据了整个操作系统的相当部分,对嵌入式操作系统来说,这部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键盘更是嵌入式应用程序最常用的器件,因此本文以键盘为例,依据上述体系结构构建了键盘应用模型,配置实现了键盘功能。
  图2为键盘构件系统分层体系结构。每层左边显示的“棒棒糖”形状表示层的接口,接口是一组可以从外部访问的类和对象。虚线箭头表示的是依赖关系,每层都依赖于其下一层的包,且构件与构件之间也存在着依赖关系。上层调用位于下层具体一些的层次中的服务,这种单向依赖使得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相同的服务,而无需考虑服务的实现方式。同时,由于低一些的层中提供了定义良好的接口集合,可以用不同的底层实现来替换它们,这样,整个构件系统就能更方便地移植到其他的物理环境中。
  另外,图2中的宽箭头表明了数据的传递方向,数据在硬件抽象层取得后,逐级向上层传递,经过层层处理、转换,最终到达应用层,被用户程序所用。而此处,数据的传输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原型的形成过程,即最终实现了一键盘响应处理任务。
  3.2 构件生成集成环境的实现
  基于构件系统体系结构,本文拟开发了一构件生成集成环境,如图3所示。该环境可以实现构件系统的自配置、自拼接、源代码自生成,结构清晰,使用简便。随后在该集成环境上,配置键盘构件系统,自动生成源代码,并在博创arm300实验平台上实现了键盘响应,很好地验证了此体系结构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结 语
  本文扩展了通用软件构件的概念,提出了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构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嵌入式软件6层体系结构,采用了分层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横向分离,而“原型”的引用使得各层纵向相连。此体系结构不仅实现了软硬件分离,同时也实现了功能的分离,有利于实现稳定性好的嵌入式系统。最后,本文在键盘应用实例中验证了其可行性。随着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发展,以及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方法自身的不断完善,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方法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