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解读华为威胁论十四年

解读华为威胁论十四年

关键字:华为   通讯   电信   诺基亚  
 1998年,经济学人第一次出现“华为”; 2012年,“华为威胁论”成为封面文章。
  这十四年里,威胁论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外国人眼中的典型中国大企业,究竟是种什么面孔?本文将从头道来。

  一般来讲,威胁有两种,或者是已知的力量太强,比如地震;或者是未知的力量太多,比如妖怪。在外媒眼中,华为兼具了这两方面——实力的威胁,未知的威胁。下面,既是一份档案,又是一个传奇。

  一、《经济学人》的水晶球

  1998年 6月25日,克林顿访华,一千二百余人随行,白宫大队里的商人两眼放光,满是贪婪。

  《经济学人》极有先见地告诫这些访问者——不要以为能在中国轻易捞到钱,那里的本土企业正在成长。

  “你们知道华为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听名字就很土。但是,就在96-98年,跨国电信企业在中国打下的市场,已经被中国本土企业夺回了一半,华为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它不是靠偷取技术,也不是靠政府补贴,它也懂研发,懂营销,有野心,有计划。此时的华为,恰似10年前的诺基亚,谁又敢说10年后华为不是诺基亚?!”

  十四年后,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制造商之一,再看此文,读者会不会发出同样的感慨:《经济学人》有水晶球吗?

  二、十年磨一剑

  十年,放到商战中,就是沧海桑田。

  这十年里,华为屡传捷报,《经济学人》一一跟进。条分缕析,大致有三条线索:

  其一,研发能力。

  华为一开始就是技术流。

  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市场广阔,产品匮乏,只有它,研究针对性产品;

  2000年前后,它先后在印度、瑞典、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吹响全球科研集结号;

  2005年,在深圳打造华为大学,气派程度堪比白宫;

  2008年,在国际专利申请榜上跃居第一;

  2010年,《经济学人》将年度公司创新大奖颁给了华为。

  在外媒批判中国研发的硬伤时,知识产权已经成了华为的硬功夫。

  这一点,构成“华为威胁论”的重要内容。

  其二,营销手段。

  华为的营销策略,被外媒称为“商场上的毛泽东路线”。

  在国内,华为从农村起家,一步步包围城市。

 在国外,华为是哪穷去哪,哪乱去哪,2003年,阿尔及利亚闹地震的时候,别人跑了,华为去了;同年,伊拉克开战,别人跑了,华为也去了。于是,到了06年,华为的国外销量已经达到国内的两倍,在非洲与中东的销量一路飙升,在拉美的市场也打着滚增加。

  占领新兴市场根据地,再进攻欧美大城市。05年,华为成为英国电信供货商;07年,成为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08年,攻入北美,成为加拿大重要供货商。除了美国,华为已在全球遍地开花。

  为什么没有美国呢?看第三条,也是《经济学人》探讨最多的一条——

  其三,安全顾虑。

  华为初露头角时,外媒揪住它的老总背景不放,任正非几年的服役经历,似乎让华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华为走向国际后,外媒开始讨论它的政府补贴,一次次质问,如果跟政府没有关系,你哪里来那么多钱?

  05年9月,胡锦涛访华(为),《经济学人》第一次暗示了问题本质:“中国企业的强势扩张才是真的焦点,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才是真的原因,至于华为,只是一个靶子。”

  09年4月,英国、美国、印度等采取了实际行动,限制华为发展。《经济学人》不动声色,只是抛出一个尖刻的问题:“中国制造里面,是不是有妖怪?中国企业扩张,是不是间谍网?”

  至此,华为的实力已得到全球认可,否则,就不会树大招风了。也正是此时,“华为威胁论”三要素正式到位:研发能力、营销手段、安全顾虑。而第三点,妖怪式的威胁,引发了后面一个个故事,有深度且有内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