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 8](images/default/star_level3.gif) ![Rank: 8](images/default/star_level3.gif)
- UID
- 872238
|
![](http://images.eccn.com/silabs/silicon_chip_980x60_202203.jpg)
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μC/OS-II
嵌入式操作系统EOS(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主要负责嵌入式系统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控制、协调并发活动;它必须体现其所在系统的特征,能够通过装卸某些模块来达到系统所要求的功能[1]。
μC/OS-II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而设计的实时操作系统,是基于静态优先级的占先式(preemptive)多任务实时内核。采用μC/OS -II作为测试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它已经通过了很多严格的测试,被确认是一个安全的、高效的实时操作系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免费提供了内核的源代码,通过修改相关的源代码,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构造自己所需要的测试环境,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
2 实时操作系统和系统实时性能指标
实时系统对逻辑和时序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逻辑和时序出现偏差将会引起严重后果。实时系统有两种类型:软实时系统和硬实时系统。软实时系统仅要求事件响应是实时的,并不要求限定某一任务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而在硬实时系统中,不仅要求任务响应要实时,而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件的处理。通常,大多数实时系统是两者的结合。
事实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可以说明什么是硬实时,什么是软实时。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这与选择什么样的CPU,它的主频、内存等参数有一定的关系[1]。另外,因为应用的场合对系统实时性能要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在现有的固定的软、硬件平台上,如何测试并找出决定系统实时性能的关键参数,并给出优化的措施和试验数据,就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是基于此目的进行讨论的。
因为采用实时操作系统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的事件,即处理各种中断,因而衡量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最主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性能指标参数无疑应该是中断响应时间了。中断响应时间通常被定义为:
中断响应时间=中断延迟时间+保存CPU状态的时间+该内核的ISR进入函数的执行时间[2]。
中断延迟时间=MAX(关中断的最长时间,最长指令时间) + 开始执行ISR的第一条指令的时间[2]。
通俗点定义就是:从中断发生起,到执行中断处理程序的第一条指令所用的时间。由于实时操作系统更多考虑的是最坏的情况,而不是平均的情况,因此指令执行的时间就按照最长的指令执行时间来计算,所以中断延迟时间,通常是由关中断的最长时间来决定的。当FIQ(快速中断)使能时,最坏情况下FIQ的中断延迟时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t同步——请求通过同步器的最长时间,约4个处理器周期。
t最长指令时间——最长指令完成的时间。最长指令是加载包括PC的所有寄存器的LDM指令,在零等待状态的系统中,约为20个周期。
t异常——数据异常进入时间,为3个周期。
tFIQ——FIQ进入时间, 2个周期。
最大的FIQ中断延迟时间约为29个时钟周期。在系统使用40 MHz处理器时钟时,约为0.7 μs。
对于最大的IRQ延迟,其计算与FIQ类似。若必须允许FIQ有更高的优先级,那么进入IRQ处理程序的延迟时间是随机的[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