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3G网络管理研究

3G网络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字:  电信 无线通信 接入网 IP 网络 计算机 OSS 中国移动 华为 SNMP 移动通信 2.5G CDMA GPRS GSM 电信网 无线接入 WCDMA TD-SCDMA QoS  

  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的应用到通信网络中和各种新业务不断地出现,使得通信网络变得日益复杂、庞大。网络管理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正常、经济、可靠和安全地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多种技术和多种制式决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的网络管理环境是一个典型的多技术多制式混合网络。3GPP、3GPP2、ITU-T是3G网络管理的最主要研究机构,它们提供的规范和研究成果包括3G网络管理的不同侧面,但目前仅有管理原则和高层的需求、电信管理框架等一些概念性的内容,网络管理中具体的体系结构、管理功能、管理信息模型等均未完成,还不足以指导3G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
  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网络,更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服务,了解3G网络管理的标准化现状、研究3G网络管理的需求与特性、探讨3G网络管理的建设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3G网络管理标准化现状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技术规范组(TSG)中负责业务系统方面(TSG-SA)有5个小组,其中第5小组(TSG-SA5)负责WCDMA网络管理标准的制定。TD-SCDMA网管标准也应该由3GPP TSG SA5来制定,但目前该小组尚未开始对TD-SCDMA网管标准的研究。3GPP2组织对cdma2000网络管理标准的制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步,其管理框架基本上是直接参照3GPP TSG SA5的相关规范。
  3GPP网络管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管理的管理原则、高层需求、电信管理体系结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目前,3GPP-TSG-SA5制定的网络管理标准版本为Release 6,2004年5月份,Release 6冻结,并开始启动Release 7的制定。负责制定cdma2000技术标准的3GPP2在网络管理框架上基本借鉴3GPP的相关内容,目前制定的网络管理标准版本为Release 5。
  3GPP-TSG-SA5 Release 6的制定过程中,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我国运营商和设备商承担了多个子课题的报告人和起草人工作。中国移动于2002年4月首次参加3GPP 27#会议,正式将国内3G网管标准推上了国际舞台。
  3GPP 28bis#会议是决定中国移动(CMCC)3G网管企业标准以及中国3G行业标准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移动与3GPP最终达成共识,即CMCC 3G网管规范与3GPP完全融合,取长补短,将CMCC 3G网管规范中3GPP没有的技术亮点加入3GPP国际标准中,并且将CMCC特有的网络管理需求加入3GPP中。经过两次会议讨论,在芬兰坦佩雷召开的3GPP SA5 #30会议上,CMCC提交的成立7个工作组(WI)的提案全部被SA5全会批准,3G规范的融合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同时,TMF、ITU、IETF、ETSI等与OSS相关的标准研究组织也非常活跃。其中以TMF的NGOSS(New Generation Operation System and Software,新一代运营系统和软件)最受瞩目,得到了来自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等的热切拥护。ITU、IETF针对网络的管理、操作和互联做了很多工作,形成的规范以TMN和SNMP为代表,分别面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管理。
  我国目前在该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CCSA/NMTC工作组(TC7)即网络管理技术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网络管理方面的标准制定。TC7下设3个组:无线通信管理工作组WG1,传送与接入网管理工作组WG2,综合工作组WG3。WG1负责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如GSM、CDMA、GPRS、WCDMA、cdma2000、TD-SCDMA等无线通信网及其业务与应用,目前共制定了四大部分17个分册的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评审工作,进入报批版本阶段。
  3G网络管理建设方案与思路
  2G/2.5G网管建设现状
  2G/2.5G网络管理建设的现状和经验对3G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管理的功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国内的2G/2.5G网络管理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 面向运营商网络运维要求,而不是面向用户业务需求。从根本上讲,其指导思想还是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还没有提到对业务开展支撑的高度。
  2. 网元/网元管理系统的北向接口(Itf-N)是私有化接口。不利于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迫切需要定义标准、开放的接口。
  3. 网络设备管理层级多,管理维护复杂。普遍来说,至少有三个层级:本地/地区OMC、省中心网管、集团公司网管。
  4. 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错位。网络管理系统多停留在网络拓扑监视、告警简单集中监控、创建性能报表等这样简单的功能上,没有真正实现对网络质量、容量、性能和业务性能等深层次的管理需求。
  5. 运维流程多处于手工或半自动化水平,需要引入自动化的流程管理
  3G网络管理特性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技术多样化,使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管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 多制式环境。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无线接入技术,核心网可以采用GSM MAP网络、ANSI-41网络或者全IP网络,一种CN技术制式可以和多种RAN技术制式配合。为了避免针对不同技术以及不同的CN和RAN技术制式组合开发不同网管系统,并满足采用多制式的运营商的网管需求,有必要使网管系统可以同时管理多种技术,这决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管的网络管理环境是一个多种技术制式并存的环境。
  2. 多厂商环境。相对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3G系统开放了更多的接口,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放性更高,使更多的厂商参与3G系统开发或生产。因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面对的网络管理环境将是一个典型的多厂商设备环境。
  3. 多网络管理协议。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将会越来越多的采用IP网的有关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管理环境中有较多的系统互联需求,这就使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管理协议在已有的CMIP/GDMO的基础上,需要增加IETF中的SNMP、CORBA中的IIOP/IDL等网络管理协议,因此,第三代网管系统的网络管理协议环境是一个多网络管理协议环境。
  4. 持续变化的网络管理环境。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有关技术是不断演进的,例如,WCDMA就依次出现了R99、R4、R5等多个不同版本;核心网要采用IP网的有关技术也会进行演进。因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管理面对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网络管理环境。
  5. 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通常采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Second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这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运营商在向3G过渡的过程中,必将出现2G和3G系统共存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可能会存在较长时间。为使2G和3G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协调运行,3G网管系统应该与2G网管系统互通,或者能够管理遗留下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在2G和3G两个网络管理系统之间采用X接口互联来实现,这种方式适合运营商已建设2G网络管理系统的情况。
  3G网络管理建设方案
  3G网络管理系统在网管功能上需要做到功能的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网管数据上要求数据来源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要求能够兼容原有的GSM网管系统,实现2G和3G管理系统的集成;对专有的多厂家接口能够完成相应的适配功能。
  
在充分考虑网络管理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提出了三种3G网管与2G网管进行集成的可行建设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1)在GSM网管平台上扩展CDMA网管,如方案A。该结构适合GSM网管开发商和CDMA网管开发商为同一家,GSM网管建设较好,客户认可度高,同时客户在管理需求上要求G/C统一平台。(2)独立于GSM网管重新建设CDMA网管,如方案B。该结构适合GSM网管和CDMA网管的开发商不为同一个厂家,GSM网管建设和应用不好,大部分功能模块无人问津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同时客户在管理需求上要求G/C分开管理。(3)G网、C网部分模块合建,部分分开,如方案C。该结构是从网络管理完成的管理功能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例如电子运维、综合信息、综合分析等平台可以合建,综合监控、操作维护等可以分开建设,具有一定的灵活机制。




图1 3G网络管理建设方案

  总结
  
  3G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崭新而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对3G网络管理的标准化现状、管理特性和建设方案等进行了说明,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如下:
  
  1. 网络管理模型和管理流程的深入研究
  
  本文对3G网络管理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对其中的许多细节如管理信息模型、管理接口等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2. 全网QoS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探讨  
  3G网络的业务实时性要求很高,对网络的Qo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证QoS不仅取决于分组网络自身特性,也需要从网络方面实施相应的QoS控制策略,因此需要有一个全网的QoS解决方案。可以从进一步研究多供应商环境下SP与SP之间的服务质量保证方法、研究SLA参数测量问题、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QoS的端用户规则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来源:当代通信   作者:张若英 鲁春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