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29342
- 性别
- 男
|
2 射频电压
射频电压一般指电台、仪器射频级和天线系统中所研究频率上信号的电压幅度,按检波方式,可分为平均值(AV)电压、均方根值(RMS)电压、峰值(PEAK)电压等,以下简称为电压。习惯上,信号发生器和接收天线输出端的开路电压称为电动势,以ein表示;而当其接上负载(如通信接收机、场强仪、测试接收机、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的收信端等,下面统称为接收设备,以及假负载)后,其输出端和所接负载输入端的电压称为端电压,以Vin表示。电压的线性单位通常有V、mV、μV,对应的电平单位分别为dBV、dBmV、dBμV。不同词头的电压单位间的换算可利用(3)、(4)两式。为区别电动势与端电压,通常在电动势单位后加(e.m.f.)或(EMF),而在端电压单位后加(c.c.)或不加注明。
当信号发生器或接收天线输出端的阻抗与负载阻抗匹配时,电动势为端电压的2倍,即
ein(ΘV)=2Vin(ΘV) (12)
ein(dBΘV)=Vin(dBΘV)+6.02 (13)
其它参数到接收功率的转换公式有
Pr (dBm)=Vin (dBμV)-F(dB) (14)
上式中F为折算系数,F(dB)=90+10lgR,R为接收设备的输入阻抗。当阻抗为50Ω时,F=106.99dB,当阻抗为75Ω时,F=108.75dB 。
E(dBμV/m)=Vin (dBμV)+K(dBm-1 ) (15)
S(dBW/m2)=Vin(dBV)+K(dBm-1 )-25.76 (16)
式中K为天线系数,详见第7节。
3 射频功率
射频功率一般指电台、仪器射频级和天线系统中所研究频率上信号在一个特定的射频周期内输出到负载上的的功率算术平均值, 以下简称为功率。分为峰包功率、平均功率、载波功率等。习惯上, 以P表示。功率的线性单位通常有W、mW、μW,对应的电平单位分别为dBW、dBmW(常记为dBm)、dBμW。不同词头的功率单位间的换算可利用(7)、(8)两式。发射功率一般用Pt(英文transmit有“发射”之意)表示,接收功率一般用Pr(英文receive有“接收”之意) 表示。
接收功率与其它参数的转换公式为
Vin (dBμV)=Pr (dBm)+F(dB) (17)
E(dBμV/m)=Pr (dBm)+F(dB)+K(dBm-1 ) (18)
S(dBW/m2)=Pr (dBm)+F(dB)+K(dBm-1 )-25.76(19)
4 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是长度为1米(m)的天线所感应的电压,简称场强,习惯上以E表示。场强的线性单位通常有V/m、mV/m、μV/m,对应的电平单位分别为dBV/m、dBmV/m、dBμV/m(常记为dBμ)。不同词头的场强单位间的换算可利用(3)、(4)两式。
场强与其它参数间的折算公式有
Vin(dBΘV)=E(dBΘV/m)-K(dBm-1 ) (20)
Pr (dBm)=E(dBμV/m)-F(dB)-K(dBm-1 ) (21)
S(dBW/m2)=E(dBV/m)-25.76 (22)
S(dBμW/cm2)=E(dBμV/m)-125.76 (23)
5 功率通量密度
功率通量密度是电波入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简称功率密度,通常以S表示。平均功率密度是电波入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辐射功率。功率密度的线性单位通常有 W/m2、mW/cm2、μW/cm2 、pW/m2,对应的电平单位分别为dBW/m2、dBmW/cm2、dBμW/cm2、dBpW/m2等。功率密度单位间的换算,面积单位相同的可利用(7)、(8)两式。面积单位不同的换算公式为
S(Θ W/m2)=100S(Θ W/cm2) (24)
S(dBΘW/m2)=S(dBΘ W/cm2)+40 (25)
功率密度与场强间线性值的折算公式为
S(W/m2)=E2(V/m)/120π (26)
S(μW/cm2)=E2(μV/m)/(120π×1010) (27)
功率通量密度与其它参数的转换公式为
E(dBV/m)=S(dBW/m2)+25.76 (28)
E(dBμV/m)=S(dBμW/cm2)+125.76 (29)
Vin(dBV)=S(dBW/m2)-K(dBm-1 )+25.76 (30)
Pr (dBm)=S(dBW/m2)-F(dB)-K(dBm-1 )+25.76(31)
6 天线功率增益
天线在某方向上的辐射强度(每单位立体角内天线所辐射的功率)与天线从其信号源所得净功率的比值的4π倍称为天线在该方向上的功率增益,简称天线增益。天线增益的最大值称为天线峰值功率增益[2]。通常所说的天线增益便指的是天线峰值功率增益,而对非峰值功率增益常常指明是某方向上的增益。
对通常所说的天线增益,有一个更常见的相对于标准天线的定义:被研究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的辐射强度与和被研究天线具有同等输入功率的标准天线在同一点所产生的最大辐射强度之比[3]。准确地说,这种定义下的天线增益应称为天线的相对增益。当以理想的各向同性辐射器(或称点源辐射器、无方向性天线)为标准天线时,相对增益的定义与前述峰值功率增益的定义是等价的。
发射天线增益一般用Gt 表示,接收天线增益一般用Gr 表示。天线增益的线性单位为倍, 以各向同性辐射器为标准天线的增益称绝对增益或无方向增益,其分贝单位为dB或dBi (英文 isotropic意思是“各向同性的”), 以半波振子天线为标准天线的分贝单位为dBd(英文 dipole 和doublet均有“对称振子”、“偶极”之意),两者的转换公式为
G(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的倍数)=1.64G(相对于半波振子天线的倍数 ) (32)
G(dBi)=G(dBd)+2.15 (33)
7 天线系数
天线系数是天线所在点的场强与负载阻抗匹配情况下天线(或包括电缆的天线)输出端电压之比,常用K或Ke 表示(本文用K表示),单位为m-1 ,分贝表示为dBm-1(天线系数的单位中m为长度单位米的符号),即
E(ΘV/m)
K(m-1 )=—————— (34)
Vin(ΘV)
K(dBm-1 )=E(dBΘV/m)-Vin(dBΘV) (35)
文献[3]规定,天线系数包括天线的有效高度、变换器的损耗、电缆的损耗以及电缆与接收机之间的失配损耗等,而文献[4]称天线系数通常不含电缆损耗。 本文以文献[3]为准。天线系数与天线增益的转换公式为
K(dBm-1 )=20lgf(MHZ)-Gr(dB d)+br-31.92 (36)
式中br为电缆损耗,如果天线增益Gr中已包含电缆损耗,则应去掉此项。
另外,如果需要加长已知天线系数的天线的电缆,那么,实际的K值应加上加长电缆的损耗。
8 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是接收机或有源器件输入信噪功率比与输出信噪功率比之比。线性值用Fn表示,无量纲;分贝值用NF表示,有的文献称分贝表示的噪声系数为噪声指数。
Fn = 1 + Te/T0
其中Te为输入等效噪声温度,T0为规定室温290K 。
NF(dB)=10lgF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