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POSIX 线程详解 一种支持内存共享的简捷工具

POSIX 线程详解 一种支持内存共享的简捷工具

线程是有趣的了解如何正确运用线程是每一个优秀程序员必备的素质。线程类似于进程。如同进程,线程由内核按时间分片进行管理。在单处理器系统中,内核使用时间分片来模拟线程的并发执行,这种方式和进程的相同。而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如同多个进程,线程实际上一样可以并发执行。
那么为什么对于大多数合作性任务,多线程比多个独立的进程更优越呢?这是因为,线程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不同的线程可以存取内存中的同一个变量。所以,程序中的所有线程都可以读或写声明过的全局变量。如果曾用fork() 编写过重要代码,就会认识到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为什么呢?虽然fork() 允许创建多个进程,但它还会带来以下通信问题:如何让多个进程相互通信,这里每个进程都有各自独立的内存空间。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本地IPC (进程间通信),但它们都遇到两个重要障碍:
  • 强加了某种形式的额外内核开销,从而降低性能。
  • 对于大多数情形,IPC不是对于代码的“自然”扩展。通常极大地增加了程序的复杂性。
双重坏事: 开销和复杂性都非好事。如果曾经为了支持 IPC而对程序大动干戈过,那么您就会真正欣赏线程提供的简单共享内存机制。由于所有的线程都驻留在同一内存空间,POSIX线程无需进行开销大而复杂的长距离调用。只要利用简单的同步机制,程序中所有的线程都可以读取和修改已有的数据结构。而无需将数据经由文件描述符转储或挤入紧窄的共享内存空间。仅此一个原因,就足以让您考虑应该采用单进程/多线程模式而非多进程/单线程模式。
线程是快捷的不仅如此。线程同样还是非常快捷的。与标准 fork()相比,线程带来的开销很小。内核无需单独复制进程的内存空间或文件描述符等等。这就节省了大量的CPU时间,使得线程创建比新进程创建快上十到一百倍。因为这一点,可以大量使用线程而无需太过于担心带来的CPU 或内存不足。使用 fork() 时导致的大量 CPU占用也不复存在。这表示只要在程序中有意义,通常就可以创建线程。
当然,和进程一样,线程将利用多CPU。如果软件是针对多处理器系统设计的,这就真的是一大特性(如果软件是开放源码,则最终可能在不少平台上运行)。特定类型线程程序(尤其是CPU密集型程序)的性能将随系统中处理器的数目几乎线性地提高。如果正在编写CPU非常密集型的程序,则绝对想设法在代码中使用多线程。一旦掌握了线程编码,无需使用繁琐的IPC和其它复杂的通信机制,就能够以全新和创造性的方法解决编码难题。所有这些特性配合在一起使得多线程编程更有趣、快速和灵活。
线程是可移植的如果熟悉 Linux 编程,就有可能知道 __clone() 系统调用。__clone()类似于 fork(),同时也有许多线程的特性。例如,使用__clone(),新的子进程可以有选择地共享父进程的执行环境(内存空间,文件描述符等)。这是好的一面。但__clone() 也有不足之处。正如__clone() 在线帮助指出:
“__clone 调用是特定于 Linux平台的,不适用于实现可移植的程序。欲编写线程化应用程序(多线程控制同一内存空间),最好使用实现POSIX 1003.1c 线程 API 的库,例如 Linux-Threads 库。参阅pthread_create(3thr)。”
虽然 __clone()有线程的许多特性,但它是不可移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代码中不能使用它。但在软件中考虑使用__clone() 时应当权衡这一事实。值得庆幸的是,正如 __clone()在线帮助指出,有一种更好的替代方案:POSIX线程。如果想编写         可移植的 多线程代码,代码可运行于Solaris、FreeBSD、Linux 和其它平台,POSIX 线程是一种当然之选。      
第一个线程下面是一个 POSIX 线程的简单示例程序:
thread1.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int i;
  for ( i=0; i<20; i++) {
    printf("Thread says hi!\n");
    sleep(1);
  }
  return NULL;
}
int main(void) {
  pthread_t mythread;
   
  if ( pthread_create( &mythread, NULL, thread_function, NULL) ) {
    printf("error creating thread.");
    abort();
  }
  if ( pthread_join ( mythread, NULL ) ) {
    printf("error joining thread.");
    abort();
  }
  exit(0);
}




要编译这个程序,只需先将程序存为 thread1.c,然后输入:
1
$ gcc thread1.c -o thread1 -lpthread




运行则输入:
1
$ ./thread1




理解 thread1.cthread1.c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线程程序。虽然它没有实现什么有用的功能,但可以帮助理解线程的运行机制。下面,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程序是干什么的。main()中声明了变量 mythread,类型是 pthread_t。pthread_t 类型在 pthread.h中定义,通常称为“线程 id”(缩写为"tid")。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线程句柄。
mythread 声明后(记住 mythread 只是一个"tid",或是将要创建的线程的句柄),调用 pthread_create函数创建一个真实活动的线程。不要因为 pthread_create() 在 "if"语句内而受其迷惑。由于 pthread_create()执行成功时返回零而失败时则返回非零值,将 pthread_create()函数调用放在 if()语句中只是为了方便地检测失败的调用。让我们查看一下 pthread_create参数。第一个参数 &mythread 是指向 mythread的指针。第二个参数当前为NULL,可用来定义线程的某些属性。由于缺省的线程属性是适用的,只需将该参数设为NULL。
第三个参数是新线程启动时调用的函数名。本例中,函数名为thread_function()。当 thread_function()返回时,新线程将终止。本例中,线程函数没有实现大的功能。它仅将"Thread says hi!" 输出 20 次然后退出。注意 thread_function() 接受void * 作为参数,同时返回值的类型也是 void *。这表明可以用 void *向新线程传递任意类型的数据,新线程完成时也可返回任意类型的数据。那如何向线程传递一个任意参数?很简单。只要利用pthread_create()中的第四个参数。本例中,因为没有必要将任何数据传给微不足道的thread_function(),所以将第四个参数设为 NULL。
您也许已推测到,在 pthread_create()成功返回之后,程序将包含两个线程。等一等,         两个 线程?我们不是只创建了一个线程吗?不错,我们只创建了一个进程。但是主程序同样也是一个线程。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编写的程序根本没有使用POSIX线程,则该程序是单线程的(这个单线程称为“主”线程)。创建一个新线程之后程序总共就有两个线程了。      
我想此时您至少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新线程创建之后主线程如何运行。答案,主线程按顺序继续执行下一行程序(本例中执行"if(pthread_join(...))")。第二个问题,新线程结束时如何处理。答案,新线程先停止,然后作为其清理过程的一部分,等待与另一个线程合并或“连接”。
现在,来看一下 pthread_join()。正如 pthread_create()将一个线程拆分为两个, pthread_join()将两个线程合并为一个线程。pthread_join() 的第一个参数是 tidmythread。第二个参数是指向 void 指针的指针。如果 void 指针不为NULL,pthread_join 将线程的 void *返回值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上。由于我们不必理会 thread_function()的返回值,所以将其设为 NULL.
您会注意到 thread_function() 花了 20 秒才完成。在thread_function() 结束很久之前,主线程就已经调用了pthread_join()。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主线程将中断(转向睡眠)然后等待thread_function() 完成。当 thread_function() 完成后, pthread_join()将返回。这时程序又只有一个主线程。当程序退出时,所有新线程已经使用pthread_join()合并了。这就是应该如何处理在程序中创建的每个新线程的过程。如果没有合并一个新线程,则它仍然对系统的最大线程数限制不利。这意味着如果未对线程做正确的清理,最终会导致pthread_create() 调用失败。
无父,无子如果使用过 fork() 系统调用,可能熟悉父进程和子进程的概念。当用fork()创建另一个新进程时,新进程是子进程,原始进程是父进程。这创建了可能非常有用的层次关系,尤其是等待子进程终止时。例如,waitpid()函数让当前进程等待所有子进程终止。waitpid()用来在父进程中实现简单的清理过程。
而 POSIX线程就更有意思。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一直有意避免使用“父线程”和“子线程”的说法。这是因为POSIX线程中不存在这种层次关系。虽然主线程可以创建一个新线程,新线程可以创建另一个新线程,POSIX线程标准将它们视为等同的层次。所以等待子线程退出的概念在这里没有意义。POSIX线程标准不记录任何“家族”信息。缺少家族信息有一个主要含意:如果要等待一个线程终止,就必须将线程的tid 传递给 pthread_join()。线程库无法为您断定 tid。
对大多数开发者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会使有多个线程的程序复杂化。不过不要为此担忧。POSIX线程标准提供了有效地管理多个线程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实际上,没有父/子关系这一事实却为在程序中使用线程开辟了更创造性的方法。例如,如果有一个线程称为线程1,线程 1 创建了称为线程 2 的线程,则线程 1 自己没有必要调用pthread_join() 来合并线程2,程序中其它任一线程都可以做到。当编写大量使用线程的代码时,这就可能允许发生有趣的事情。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包含所有已停止线程的全局“死线程列表”,然后让一个专门的清理线程专等停止的线程加到列表中。这个清理线程调用pthread_join()将刚停止的线程与自己合并。现在,仅用一个线程就巧妙和有效地处理了全部清理。
同步漫游现在我们来看一些代码,这些代码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thread2.c的代码如下:
thread2.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t myglobal;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int i,j;
  for ( i=0; i<20; i++) {
    j=myglobal;
    j=j+1;
    printf(".");
    fflush(stdout);
    sleep(1);
    myglobal=j;
  }
  return NULL;
}
int main(void) {
  pthread_t mythread;
  int i;
  if ( pthread_create( &mythread, NULL, thread_function, NULL) ) {
    printf("error creating thread.");
    abort();
  }
  for ( i=0; i<20; i++) {
    myglobal=myglobal+1;
    printf("o");
    fflush(stdout);
    sleep(1);
  }
  if ( pthread_join ( mythread, NULL ) ) {
    printf("error joining thread.");
    abort();
  }
  printf("\nmyglobal equals %d\n",myglobal);
  exit(0);
}




理解 thread2.c如同第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创建一个新线程。主线程和新线程都将全局变量myglobal 加一 20次。但是程序本身产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编译代码请输入:
1
$ gcc thread2.c -o thread2 -lpthread




运行请输入:
1
$ ./thread2




输出:
1
2
3
$ ./thread2
..o.o.o.o.oo.o.o.o.o.o.o.o.o.o..o.o.o.o.o
myglobal equals 2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