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如何恢复 Linux 上删除的文件-特殊文件的恢复(1)

如何恢复 Linux 上删除的文件-特殊文件的恢复(1)

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 ext2  文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数据结构,并通过几个实例学习了如何恢复已经删除的文件,最后通过修改 2.6 版本内核中 ext2 文件系统的实现,解决了大文件无法正常恢复的问题。
通过第一部分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恢复系统中删除的普通文件了,但是系统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文件,比如我们熟悉的符号链接等。回想一下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目录项是使用一个名为 ext2_dir_entry_2 的结构来表示的,该结构定义如下:
清单1. ext2_dir_entry_2 结构定义
1
2
3
4
5
6
7
struct ext2_dir_entry_2 {
        __le32  inode;                  /* 索引节点号 */
        __le16  rec_len;                /* 目录项的长度 */
        __u8    name_len;               /* 文件名长度 */
        __u8    file_type;              /* 文件类型 */
        char    name[EXT2_NAME_LEN];    /* 文件名 */
};




其中 file_type 域就标识了每个文件的类型。ext2 文件系统中支持的文件类型定义如下表所示:
表 1. ext2 文件系统中支持的文件类型file_type宏定义说明1EXT2_FT_REG_FILE普通文件2EXT2_FT_DIR目录3EXT2_FT_CHRDEV字符设备4EXT2_FT_BLKDEV        块设备5EXT2_FT_FIFO命名管道6EXT2_FT_SOCKsocket7EXT2_FT_SYMLINK符号链接
对应的宏定义在 include/linux/ext2_fs.h 文件中。其中,命名管道和 socket 是进程间通信时所使用的两种特殊文件,它们都是在程序运行时创建和使用的;一旦程序退出,就会自动删除。另外,字符设备、块设备、命名管道和 socket 这 4 种类型的文件并不占用数据块,所有的信息全部保存在对应的目录项中。因此,对于数据恢复的目的来说,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普通文件、符号链接和目录这三种类型的文件即可。
文件洞在数据库之类的应用程序中,可能会提前分配一个固定大小的文件,但是并不立即往其中写入数据;数据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会写入到文件中。如果为这些根本不包含数据的文件立即分配数据块,那就势必会造成磁盘空间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 Unix 系统中引入了文件洞的概念,文件洞就是普通文件中包含空字符的那部分内容,在磁盘上并不会使用任何数据块来保存这部分数据。也就是说,包含文件洞的普通文件被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真正包含数据的部分,这部分数据保存在磁盘上的数据块中;另外一部分就是这些文件洞。(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上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不过并没有使用文件洞这个概念,而是称之为稀疏文件。)
ext2 文件系统也对文件洞有着很好的支持,其实现是建立在动态数据块分配原则之上的,也就是说,在 ext2 文件系统中,只有当进程需要向文件中写入数据时,才会真正为这个文件分配数据块。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本系列文章第一部分中介绍的 ext2_inode 结构中,有两个与文件大小有关的域:i_size 和 i_blocks,二者分别表示文件的实际大小和存储该文件时真正在磁盘上占用的数据块的个数,其单位分别是字节和块大小(512字节,磁盘每个数据块包含8个块)。通常来说,i_blocks 与块大小的乘积可能会大于或等于 i_size 的值,这是因为文件大小并不都是数据块大小的整数倍,因此分配给该文件的部分数据块可能并没有存满数据。但是在存在文件洞的文件中,i_blocks 与块大小的乘积反而可能会小于 i_size 的值。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包含文件洞的文件在磁盘上究竟是如何存储的,以及这种文件应该如何恢复。
执行下面的命令就可以生成一个带有文件洞的文件:
清单2. 创建带有文件洞的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 echo -n "X" | dd of=/tmp/test/hole bs=1024 seek=7

# ls -li /tmp/test/hole
15 -rw-r--r-- 1 root root 7169 Nov 26 11:03 /tmp/test/hole

# hexdump /tmp/test/hole
000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0001c00 0058                                   
0001c01




第一个命令生成的 /tmp/test/hole 文件大小是 7169 字节,其前 7168 字节都为空,第 7169 字节的内容是字母 X。正常来讲,7169 字节的文件需要占用两个数据块来存储,第一个数据块全部为空,第二个数据块的第 3073 字节为字母 X,其余字节都为空。显然,第一个数据块就是一个文件洞,在这个数据块真正被写入数据之前,ext2 并不为其实际分配数据块,而是将 i_block 域的对应位(或间接寻址使用的索引数据块中的对应位)设置为0,表示这是一个文件洞。该文件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tmp/test/hole 文件的存储方法file_hole.jpg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 debugfs 来查看一下这个文件的详细信息:
清单3. 带有文件洞的文件的 inode 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echo "stat <15>" | debugfs /dev/sdb6
debugfs 1.39 (29-May-2006)
debugfs:  Inode: 15   Type: regular    Mode:  0644   Flags: 0x0   Generation: 4118330634
User:     0   Group:     0   Size: 7169
File ACL: 1544    Directory ACL: 0
Links: 1   Blockcount: 16
Fragment:  Address: 0    Number: 0    Size: 0
ctime: 0x474a379c -- Mon Nov 26 11:03:56 2007
atime: 0x474a379c -- Mon Nov 26 11:03:56 2007
mtime: 0x474a379c -- Mon Nov 26 11:03:56 2007
BLOCKS1):20480TOTAL: 1




从输出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文件的大小是 7169 字节(Size 值,即 ext2_inode 结构中 i_size 域的值),占用块数是 16(Blockcount 值,ext2_inode 结构中 i_blocks 域的值,每个块的大小是 512 字节,而每个数据块占据8个块,因此16个块的大小16×512字节相当于 2 个 512字节×8即4096字节的数据块),但是它的数据在磁盘上只是第一个数据块的内容保存在 20480 这个数据块中。使用下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手工恢复整个文件:
清单4. 使用 dd 命令手工恢复带有文件洞的文件
1
2
3
4
5
6
7
8
# dd if=/dev/zero of=/tmp/recover/hole.part1 bs=4096 count=1
# dd if=/dev/sdb6 of=/tmp/recover/hole.part2 bs=4096 count=1 skip=20480

# cat /tmp/recover/hole.part1 /tmp/recover/hole.part2 > /tmp/recover/hole.full
# split -d -b 7169 hole.full hole
# mv hole00 hole

# diff /tmp/test/hole /tmp/recover/hole




注意第一个 dd 命令就是用来填充这个大小为 4096 字节的文件洞的,这是文件的第一部分;第二个 dd 命令从磁盘上读取出 20480 数据块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文件的第二部分。从合并之后的文件中提取出前 7169 字节的数据,就是最终恢复出来的文件。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带有文件洞的例子,使用下面的命令创建一个大小为57KB 的文件:
清单5. 创建 57K 大小的带有文件洞的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 echo -n "Y" | dd of=/tmp/test/hole.57K bs=1024 seek=57

# ls -li /tmp/test/hole.57K                              
17 -rw-r--r-- 1 root root 58369 Nov 26 12:53 /tmp/test/hole.57K

# hexdump /tmp/test/hole.57K
000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000e400 0059                                   
000e401




与上一个文件类似,这个文件的数据也只有一个字符,是 0x000e400(即第58369字节)为字符“Y”。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个文件的数据存储情况:
清单6. 使用间接寻址方式的带有文件洞的文件的 inode 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echo "stat <17>" | debugfs /dev/sdb6                  
debugfs 1.39 (29-May-2006)
debugfs:  Inode: 17   Type: regular    Mode:  0644   Flags: 0x0   Generation: 4261347083
User:     0   Group:     0   Size: 58369
File ACL: 1544    Directory ACL: 0
Links: 1   Blockcount: 24
Fragment:  Address: 0    Number: 0    Size: 0
ctime: 0x474a5166 -- Mon Nov 26 12:53:58 2007
atime: 0x474a5187 -- Mon Nov 26 12:54:31 2007
mtime: 0x474a5166 -- Mon Nov 26 12:53:58 2007
BLOCKS:
(IND):24576, (14):24577
TOTAL: 2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文件占用了两个数据块来存储数据,一个是间接寻址使用的索引块 24576,一个是真正存放数据的数据块24577。下面让我们来查看一下 24576 这个数据块中的内容:
清单7. 索引数据块中存储的数据
1
2
3
4
5
6
7
# dd if=/dev/sdb6 of=/tmp/recover/block.24576 bs=4096 count=1 skip=24576

# hexdump block.24576
000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6001 0000 0000 0000
0000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0001000




正如预期的一样,其中只有第3个 32 位(每个数据块的地址占用32位)表示了真正存储数据的数据块的地址:0x6001,即十进制的 24577。现在恢复这个文件也就便得非常简单了:
清单8. 手工恢复带有文件洞的大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 dd if=/dev/zero of=/tmp/recover/hole.57K.part1 bs=4096 count=14                  
# dd if=/dev/sdb6 of=/tmp/recover/hole.57K.part2 bs=4096 count=1 skip=24577        
                                                                              
# cat /tmp/recover/hole.57K.part1 /tmp/recover/hole.57K.part2 \
> /tmp/recover/hole.57K.full
# split -d -b 58369 hole.57K.full hole.57K                                             
# mv hole.57K00 hole.57K                                                               
                                                                              
# diff /tmp/test/hole.57K /tmp/recover/hole.57K




幸运的是,debugfs 的 dump 命令可以很好地理解文件洞机制,所以可以与普通文件一样完美地恢复整个文件,详细介绍请参看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