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x264编码的ARM移植

x264编码的ARM移植

写一下最近移植x264的过程。
最新的版本(我最开始用的是20090715这个)已经有cross-compile的支持了,移植应该还是很顺利的。但是这个版本的win下编译不通过,问题在网上找了一下,没有解决。后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20060805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网上找到了win下vc6可以编译通过的版本,同时也可以在x264的官方ftp上找到linux下可以编译的版本。最后决定使用这个版本。这样可以方便一些在win下的交互调试。
注意,这里要提醒一下,几年之内,x264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总之,在需要两个平台交叉调试的时候,看来一个相同的版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程序在win下好用,在linux下就不好用了,然后你一边用vs,一边用gdb,终于找到了不同的地方,发现x264的一个标准API对同一个参数的赋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就发现我使用的两个版本的x264_param_init()函数对param.i_bframe赋值是不同的,导致我的一个程序在win下是好的,linux下就是坏的)
新版本的移植我不说了,大概说一下旧版本的移植。
旧的是没有--disable-asm和--cross-compile这两个configure的支持的(前者是对x86的汇编优化,交叉编译的时候当然不要的,后者是交叉编译环境设置)。其实和我之前的移植过程差不多,这里写个步骤:
0.环境
OS:Ubuntu 9.04
Version:x264-snapshot-20060805-2245.tar.bz2

1.配置
./configure --prefix=/home/peter/workspace --enable-shared --enable-debug

我这里打开了动态链接和debug。前者可以生成libx264.so,后者可以在你调程序用gdb的时候step into库函数里。
2.修改配置参数
修改config.mak:
prefix=/home/peter/workspace
exec_prefix=${prefix}
bindir=${exec_prefix}/bin
libdir=${exec_prefix}/lib
includedir=${prefix}/include
# 这里改为ARM
ARCH=ARM
SYS=LINUX
# 这里改为arm-linux-gcc
CC=arm-linux-gcc
# 这里去掉-DHAVE_MMXEXT -DHAVE_SSE2 -DARCH_X86
CFLAGS=-Wall -I. -O4 -ffast-math -D__X264__ -DHAVE_MALLOC_H -DSYS_LINUX -DHAVE_PTHREAD -s -fomit-frame-pointer
LDFLAGS= -lm -lpthread -s
AS=nasm
ASFLAGS=-O2 -f elf
VFW=no
GTK=no
EXE=
VIS=no
HAVE_GETOPT_LONG=1
DEVNULL=/dev/null
CONFIGURE_ARGS= '--enable-shared' '--prefix=/home/peter/workspace'
SONAME=libx264.so.49
default
: $(SONAME)

修改Makefile,将66~68行的ar和ranlib改为arm下的:
libx264.a: .depend $(OBJS) $(OBJASM)
                arm-linux-ar rc libx264.a $(OBJS) $(OBJASM)
                arm-linux-ranlib libx264.a
3.编译安装
make
make install
就可以了。
继承事业,薪火相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