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现代功率模块及器件应用技术

现代功率模块及器件应用技术

最近20年来,功率器件及其封装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当今的市场要求电力电子装置要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集成化、智能化、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效率更高的芯片、更加优质价廉、更长的寿命和更短的产品开发周期。在过去的数年中已有众多的研发成果不断提供新的、经济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功率模块大量地引入到一系列的工业和消费领域中。
    因此,有必要就功率模块的应用技术,如选型、驱动、保护、冷却、并联和串联以及软开关电路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系列介绍。
1    IGBT和MOSFET功率模块
1.1    应用范围
    如图1所示,当前众多的电力电子电路可由功率MOSFET或IGBT来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它们先后出现于市场。与传统的晶闸管相比,它们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可关断的特性(包括在短路状态下)、不需要缓冲网络、控制单元简单、开关时间短、开关损耗低等。
图1    功率半导体的应用范围
    现在,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新的应用领域中,这首先归功于IGBT和功率MOSFET的迅速发展。同时,它们的应用在其现有的领域内也在不断地深化。数年前,高耐压双极型功率晶体管还被广泛地应用着。而现在只能在少数例外情况下发现它的踪影,其位置已几乎完全被IGBT所取代。
    在电流达数十A或以上的应用中,功率MOSFET及IGBT大多为含有硅芯片的绝缘式功率模块。这些模块含有一个或数个晶体管单元,以及和晶体管相匹配的二极管(续流二极管),某些情况下还含有无源元件和智能部分。
    虽然功率模块存在仅能单面冷却的缺点,但它还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中,与同期问世的平板式IGBT/二极管器件一争高低。尽管平板式器件在双面冷却的条件下可以多散发约30%的热损耗,但功率模块仍然受到用户广泛的欢迎。其原因除了安装简易外,还在于模块的芯片和散热器之间的绝缘、其内部多个不同元器件的可组合性、以及由于大批量生产而导致的低成本。
    在当今的市场上,尽管各种有竞争性的功率器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IGBT模块却稳稳胜出,它的功率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目前生产的IGBT模块已具有了6?5kV、4.6kV、3.3kV和2.5kV的正向阻断电压。以此为基础,MW级的、电压至6kV的变流器(采用IGBT串联的电路)已经出现。
    另一方面,MOSFET则被应用于越来越高的频率范围。今天,使用合适的电路拓扑与封装技术,已经可以在500kHz以上实现较大的电流。
    IGBT和MOSFET模块已经成为集成电子系统的基本器件,同时也正在成为集成机电系统的基本器件。
1.2    结构和基本功能
    下面所述的功率MOSFET和IGBT均指n沟道增强型,因为,它代表了构成功率模块的晶体管的主流。
    在一个正向的驱动电压作用下,一块p导通型的硅材料会形成一个导电的沟道。这时,导电的载流子为电子(多子)。在驱动电压消失后,该器件处于截止状态(自截止)。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采用图2和图4所示的垂直式结构。在这里,栅极和源极(MOSFET)或发射极(IGBT)均位于芯片上表面,而芯片底面则构成了漏极(MOSFET)或集电极(IGBT)。负载电流在沟道之外垂直通过芯片。
    在图2所示的功率MOSFET和图4所示的IGBT具有平面式栅极结构,也就是说,在导通状态下,导电沟道是横向的(水平的)。
    平面栅极(在现代高密度晶体管中更发展为双重扩散栅极)仍是目前功率MOSFET和IGBT中占统治地位的栅极结构。
    平面式MOSFET和IGBT结构是从微电子技术移植而来的,其漏极或集电极由n+(MOSFET)或p+(IGBT)井区构成,位于芯片表面。负载电流水平地流经芯片。借助于一个氧化层,n区可以与衬底相互隔离,从而有可能将多个相互绝缘的MOSFET或IGBT与其他结构一起集成于一个芯片之上。
    由于平面式晶体管的电流密度仅能达到垂直式结构的30%,因而明显地需要更多的安装面积,所以,它们主要被用在复杂的单芯片电路中。
    从构造上来看,功率MOSFET(图2)以及IGBT(图4)由众多的硅微单元组成。每cm2芯片上的单元数可达8.2×105(最新的耐压为60V的MOSFET)以及1×105(高耐压IGBT)。
    图2、图4显示了MOSFET和IGBT具有相似的控制区结构。
    n-区在截止状态下构成空间电荷区。p导通井区被植入其内,它在边缘地带的掺杂浓度较低(p-),而在中心地带则较高(p+)。
    在这些井区里存在着层状的n+型硅,它们与源极端(MOSFET)或发射极端(IGBT)的金属铝表面相连。在这些n+区之上,先是植入一层薄的SiO2绝缘层,然后再形成控制区(栅极),例如采用n+型多晶硅材料。
    当一个足够高的正向驱动电压被加在栅极和源极(MOSFET)或发射极(IGBT)之间时,在栅极下面的p区将会形成一个反型层的(n导通沟道)。经由这个通道,电子可以从源极或发射极流向n-漂移区。
    直至n-区为止,MOSFET和IGBT具有类似的结构。它们出现在第三极区,从而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性能。
1.2.1    Power MOSFET
    图2清楚地显示了一个n沟道增强型垂直式结构的功率MOSFET的结构和功能。图2中的栅极结构为平面式。

(a)MOSFET单元及其导通时的电荷流动方向(b)通用电气符号
图2    功率MOSFET(西门子公司的SIPMOS)
    在MOSFET中,上述的层状结构是在一块n+导通型的硅基片上采用外延生长、植入、扩散等方法来实现的。硅基片的背面形成了漏极。
    当电压在漏极和源极之间产生一个电场时,流向漂移区的电子会被吸引至漏极,空间电荷会因此而缩小。同时,漏源电压下降,主电流(漏极电流)得以流动。
    因为,在漂移区内形成电流的电子全部是多子,所以,在高阻的n-区内不会出现两种载流子的泛滥。因此,MOSFET是一个单极型器件。
    在低耐压的MOSFET器件中,微单元的电阻约占MOSFET的通态电阻的5%~30%。而对于高截止电压的MOSFET来说,其通态电阻的约95%由n-外延区的电阻所决定。
    因此,通态压降
    VDS(on)=IDRDS(on)(1)
式中:ID为漏极电流;
      RDS(on)为通态电阻。
    RDS(on)=kV(BR)DS(2)
式中:k为材料常数,当芯片面积为1cm2时,k=8.3×10-9A-1;
      V(BR)DS为漏源正向击穿电压。
    对于现在市场上的MOSFET来说,当它的截止电压大于200~400V时,其通态压降的理论极限值总是大于同等大小的双极型器件,而其电流承载能力则小于后者。
    另一方面,仅仅由多子承担的电荷运输没有任何存储效应,因此,很容易实现极短的开关时间。当然,在芯片尺寸很大的器件中(高耐压/大电流),其内部电容充放电所需的驱动电流会相当大,因为,每cm2的芯片面积上的电容约0.3μF。
    这些由MOSFET的物理结构所决定的电容是其最重要的寄生参数。图3表示了它们的起源和等效电路图。表1解释了图3中各种寄生电容和电阻的起源和符号。
(a)单元结构内的寄生元件
(b)带有寄生元件的等效电路
图3    功率MOSFET的单元及其主要寄生元件
表1    MOSFET的寄生电容及电阻
符号  名称  起源
CGS  栅-源电容  栅极和源极的金属化部分的重叠,取决于栅源电压,但与漏源电压无关。
CDS  漏-源电容  n-漂移区和p井区之间的结电容,取决于单元面积、击穿电压以及漏源电压。
GGD  栅-漏电容  米勒电容,由栅极和n-漂移区之间的重叠而产生。
RG  栅极内阻  多晶硅栅极的电阻,在多芯片并联的模块中,常常还有附加的串联电阻以削弱芯片之间的振荡。
RD  漏极电阻  n-漂移区的电阻,占MOSFET通态电阻的主要部分。
RW  p井区横向电阻  寄生npn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之间的电阻。
1.2.2    IGBT
    图4清楚地显示了一个n沟道增强型垂直式IGBT的结构和功能。图中的IGBT具有非穿通式NPT(Non Punch Through)结构,栅极为平面式。
(a)IGBT单元及其导通(b)通用电气时的电荷分布符号
图4    NPT结构的IGBT
    和MOSFET有所不同,在IGBT的n区之下有一个p+导通区,它通向集电极。
    流经n-漂移区的电子在进入p+区时,会导致正电荷载流子(空穴)由p+区注入n-区。这些被注入的空穴既从漂移区流向发射极端的p区,也经由MOS沟道及n井区横向流入发射极。因此,在n-漂移区内,构成主电流(集电极电流)的载流子出现了过盈现象。这一载流子的增强效应导致了空间电荷区的缩小以及集电极-发射极电压的降低。
    尽管同MOSFET的纯电阻导通特性相比,IGBT还需加上集电极端pn结的开启电压,但对于高截止电压的IGBT器件来说(从大约400V起),因为,高阻的n-区出现了少子增强效应,所以,器件的导通压降仍比MOSFET要低。这样,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上,IGBT可以设计的电流比MOSFET更大。
    另一方面,在关断期间和随后产生的集电极电压的上升过程中,还来不及被释放的大部分p存储电荷Qs必须在n-区内被再复合。Qs在负载电流较小时几乎呈线性增长,而在额定电流以及过电流区域则由以下指数关系所决定:
    Qs~I0.8~1当电流小于额定电流时;
    Qs~I0.5当电流等于或大于额定电流时;
    Qs~V(BR)CE2~2.7。
    存储电荷的增强与耗散引发了开关损耗、延迟时间(存储时间)、以及在关断时还会引发集电极拖尾电流。
    目前,除了图4所显示的非穿通结构之外,穿通型结构(PT=Punch Through)的IGBT也得到了应用。最初的IGBT就是基于后者而形成的。
    两种结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在PT型IGBT的n-和p+区之间存在一个高扩散浓度的n+层(缓冲层)。另外,两者的制造工艺也不同。
    在PT型IGBT中,n+和n-层一般是在一块p型基片上外延生长而成。而NPT型IGBT的基本材料是一块弱扩散的n型薄硅片,在其背面植入了集电极端的p+区。两种IGBT的顶部结构相同,均为平面式的MOS控制区。
    图5比较了两种IGBT的构造及其正向截止状态下的电场强度分布。
继承事业,薪火相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