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从华为P10 Plus支持4.5G标准看麒麟芯片软实力

从华为P10 Plus支持4.5G标准看麒麟芯片软实力

MWC2017前夕,英特尔和高通等互飚千兆级LTE MODEM;MWC期间,包含爱立信、高通、华为等在内的22家企业共同宣布加速5G新空口(5G NR)标准化进程……
近日,华为发布P10 /P10 plus时,特意强调P10 Plus是首款支持4.5G网络的手机,面对5G在MWC上的热炒,华为为何如此青睐4.5G呢?
什么是4.5G?
在前文的MWC2017观察中指出,5G真正商用的时间节点是2019~2020年。那么在2020年之前,面向移动市场的网络和终端有哪些改进呢?这大概就是4.5G存在的理由。
2014年10月,华为首次提出4.5G标准,即3GPP标准LTE-Advanced Pro。和5G一样,4.5G也是从增强移动宽带、海量连接和高可靠低时延三大应用场景进行定义:
在《华为技术》中提及4.5G,包括:
在峰值方面,4G为150Mbps(双载波可达300Mbps),4.5G提升到了600Mbps甚至1Gbps以上,而5G则要求提供10Gbps甚至20Gbps;
在联接数方面,4G单小区可达到数千联接,4.5G通过采用蜂窝物联网技术可达到每小区10万联接,而5G则要求达到每平方公里100万联接;
在端到端时延方面,4G商用网络平均为50ms,4.5G要求达到10ms,而5G则瞄准了1ms的时延目标。
从4G到4.5G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颠覆式的革新。从网络层面考虑到了运营商的资产利旧,从终端层面考虑到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追究跨越式突破;其次,从时间上更利于产业链的平滑演进。
从网络到芯片
在华为面向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中,不过分追求技术超前——领先三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进。
据媒体报道,去年年底,相关运营商规划4G手机今年8月起支持Band34,到近阶段运营商网络开启A频段4X4MIMO商用试点,是否可以认为,4.5G手机提前半年时间来到我们身边?
4.5G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和终端,网络和终端的协同对于每代标准技术的商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达到对于端到端体验的提升,业界网络设备商和终端厂商巨头交互渗透对方领域,也是不遗余力。
当初,ST-E回归爱立信时,爱立信一位高管曾向笔者透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爱立信能够更好的提供端到端的能力。不过,遗憾的是,爱立信最终还是关闭了芯片业务。2016年7月,笔者甚至猜测,面向大连接,爱立信会不会重启芯片业务?
还有2013年的微软诺基亚并购案,笔者当初以为,收购案会让微软和当时的诺西走得更近,以此打造出端到端的无缝体验。后面发生的一切也佐证了一切。2013年,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曾指出,微软收购诺基亚“最大的错误是只收购了终端而没有整体并购NOKIA,光靠终端来支撑网络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三星才会拼命反击,从终端走向系统。”
最近,三星在5G系统方面也有发力,推出了5G移动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5G RFIC和ASIC调制解调器芯片组,5G网络基础设施(5G家庭路由器和5G基站)。从中可以看出三星的努力。
最快的未必最实用
4.5G网络利旧与5G发展并不冲突。其中,业界熟知的4.5G特性,在上述文章中也得到体现:
4.5G已经推出的关键技术包括提升峰值和容量的多载波聚合(Massive CA)、高阶多天线(High Order MIMO)和高阶调制(256QAM),以及提供海量联接的窄带蜂窝物联网(NB-IoT)等技术。其中,多载波聚合可以重用原有载波的基带处理单板,只需要为新载波添加射频模块或者基带处理资源即可;高阶调制可以重用绝大部分现有的射频模块;而NB-IoT也可以重用绝大多数现网射频模块。
所以,应该问问当下运营商有没有必要在5G标准远未冻结的情况下,去建设一张商业价值过于超前且有标准风险的网络?而不是通过4.5G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及可以预见的海量连接?
基于4.5G三大网络基准之一,华为便强调Experience 4.0(体验4.0)的愿景,要求语音业务的MOS得分和视频业务的vMOS得分均大于4.0。不难理解,为什么麒麟芯片在通信性能的评测成绩为何总排在前列,例如在VoLTE方面,华为手机坐高铁过隧道打电话不掉线。
2016年(12月版)相关报告,麒麟960各项指标名列前茅
2016年(6月版)相关报告,在关键性能中,VoLTE语音质量和功耗排名前列:Kirin65X、Kirin95X
2015年(12月版)报告,VoLTE语音功耗排名中海思Kirin95X表现不错
华为P10 plus这款4.5G手机存在的意义包括:相对以往的4G手机在语音通话和视频支持的体验上有显著提升。
实际上单纯比较一年之后哪款千兆级的LTE手机支持Cat.18还是 Cat.16,并无多大意义,因为大部分运营商的全网建设升级周期已经远远落后于芯片商Modem的升级速度,即使是麒麟960这样支持4载波在现阶段看来也有些超前,但不可否认的是,4载波相比3载波信号增加6dB,支持远比三载波更广的小区覆盖。
配合4x4 MIMO应用于P10中也将提升终端的收发能力,这时也需要网络侧的支撑,因此,端到端才是撑大管道的必由之路,在5G效应将更加明显。
芯片,才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对于以管道定位的华为而言,只有做多连接,方能撑大管道。
连接的基础不止是网络侧的完善,还有终端和芯片的持续演进。面向未来的海量连接,2014年,任正非谈到物联网芯片时提及,要做到长期世界领先,控制好成本,价格尽量卖低,但要盈利,所以今天看到的NB-IoT打造的就是低成本、低功耗连接。(延伸阅读:当Google微软推物联网操作系统时,华为在忙啥?)
而手机作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一种连接,芯片在手机中地位决定了华为手机的走向。如果没有华为对于芯片坚持投入,很难成就今天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华为芯片业务组织成立于1991年,2004年公司化运作。华为在面向手机和数据类终端的芯片领域投入初期,面对的都是不确定的未来,谁也不知道今天麒麟和巴龙(Balong)芯片能够成功。
或许,在外界看来麒麟920代表了华为芯片的成功。但我更认为,3G时代的P6作为分水岭,对于华为手机体系走向高端的意义不言而喻,以至于成就了后来麒麟920的爆发……而这一切源于对失败、走弯路的教训积累。
麒麟:一切成功并非偶然
2007年华为开始做LTE测试UE,在3G试商用的2008年开始正式LTE芯片开发。
进入业界视野的是2009年,华为推出了首款支持LTE的多模终端芯片Balong 700,同时支持FDD和TDD。 Balong 700 FDD终端支持了德国大T沃达丰、德国电信和O2等运营商在FDD800频段商用。在国内,Balong 700 TD-LTE终端在世博会期间进行了即摄即传业务展示。然而,Balong 700并不支持2G/3G。
2012年,在巴塞罗那MWC大会上,华为推出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终端芯片Balong 710,下行速率达到150Mbps,并整合在麒麟910系列处理器中。
需要指出的是,3G市场向4G切换的商用初期,由单模LTE芯片向支持2G/3G多模的LTE芯片转换过程中,国产芯片技术积累并不多,当初支撑中国移动4G多模终端商用的芯片仅三家:高通、Marvell和华为麒麟。
这一切源于华为麒麟从一开始坚持了整个芯片采取自研,从主芯片的基带、射频、PMU,包括去年推出的支持CDMA的麒麟960,其中CDMA部分也是自研。当初华为明白,无线终端芯片是一个战略制高点,尽管没有明确终端一定会用自研芯片,但是正是认为是战略方向,所以会采取针尖战略,使得自研在产业化方面不受制于人。
回顾3G时代商用的瓶颈,在于芯片、终端制约了网络发展。苹果未能推出TD-SCDMA的iPhone制约因素在于芯片不支持。而跟踪了TD-SCDMA长达十年的高通,最终推出包含TD-SCDMA的芯片MSM8930是2012年年底,此时距离TD-SCDMA商用已经将近4年时间。4G的大发展正是在于积累了3G商用的经验和教训,2013年年底4G发牌之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中国移动便推出了激进的网络+终端发展规划,以此激发产业活力,以至于中国电信和联通根本没有想到一年后TD-LTE的发展如此迅猛。
2014年,麒麟920推出商用,整合了基带Balong 720,这是华为发布的首款支持LTE Cat.6的多模LTE终端芯片,下行速率达到300Mbps,并采用了8核big.LITTLE架构。2014年年中及下半年,华为推出了支持CSFB的手机,从最早荣耀3C LTE版手机,到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热卖机型Mate 7。自此,华为手机的高端品牌形象因为Mate7成功输出。2015年,华为发布麒麟950,引入芯片级防伪基站功能,支持VoLTE高清语音通话。
其实,华为手机为什么VoLTE的体验会如此出色,主要在于麒麟芯片对于通信领域的长年积累。2013年,摆在业界面向的语音方案有三种,SGLTE、CSFB以及现在正在普及的VoLTE。SGLTE将长期依赖GSM网络,不适合演进;语音方案长远演进必然是走向VoLTE,CSFB向VoLTE的过度是平滑的,不过,华为同时也推出了支持SGLTE的手机。
2016年,华为发布麒麟960,整合Balong750,支持全网通、HD Voice+、SPLC等功能。 Balong 750于2015年发布,支持了LTE Cat.12/13 UL,并支持了日本3.5GHz网络市场的商用。
纵观华为手机芯片的成长史,其实印证了华为坚持长线研发策略的正确性,敢于在不明确的市场前景下坚持投入,通过洞察客户需求落实到产品规划、研发和交付各环节,截止到2016年底,麒麟芯片累计出货量是1.3亿套,巴龙累计出货量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