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优劣大PK

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优劣大PK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朝鲜日报》,在三星等电子企业风头正劲的当下,可谓是韩国人对韩国制造的“盛世危言”。文章对中日韩三国制造的优劣势分析颇可一读。
  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以承接先进制造国家的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可对技术进行学习与渗透。在电脑、家电等IT组装品制造领域,中国已获取不错的市场份额、体现出强大竞争力。

  日本的优势在于始终把守高端技术,而且在零配件、原材料与设备领域里占据绝对优势,把握着制造业的上游。

  而韩国的危险在于处于一个“夹心”位置,高端技术比不过日本,在中低端的制造组装方面又被中国赶超,由于产业转移,韩国国内制造业出现“空洞化”;更危险在于,韩国只有一个三星,没有大量有竞争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做产业基石,一旦三星出现问题,整个韩国制造一病不起。

  其实,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中小制造,亦应成为中国产业之鉴。

 以下为全文:

  以往韩中日三国的结构划分很明确。日本的专长是高端技术零配件设备,而韩国和中国分别是中端和低端技术产品。但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种结构迅速改变为竞争结构。不久后,三国将展开乾坤一掷的全面较量。如果在今后的3至5年内,韩国制造业未能有效应对,韩国将成为“东北亚制造业三国志”中唯一的失败者。

中国在家电等IT制造领域陆续登上全球之顶

  通常情况下,以组装、零配件、材料等为顺序的产业化和扩大竞争力十分艰难。目前,在组装成品领域,除部分物品以外,韩国保持最高竞争力。但像过去的组装领域竞争宝座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日本、韩国一样,虽然各产业偏差较大,但很有可能再度转移到中国。

  中国可轻易提高竞争力的领域是,组装品种较少、标准化品种较多、不需要“黑匣子(black box)”式个人技术、生产现场不太需要揣摩领悟的知识、能够与台湾合作的领域。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大跃进的领域是IT产业,而实际上也出现了这种征兆。

  在电视等IT组装成品制造领域,目前虽然是韩国具有最高竞争力,但如果以工厂所在国家的产量为准进行出口统计,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不仅在制鞋、纤维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尖端IT领域,从2001年开始就以电视和空调为开始,依次在电脑、冰箱(2004年)、包括DRAM和非存储器的芯片(2006年)等领域超越韩国。越往后,越是高附加值行业。该统计数字包括跨国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工厂生产的产品。位于中国的跨国企业尖端技术工厂,给中国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尖端技术的有利条件,这正是中国企业超越韩国竞争企业时间提前的原因之一。

  从电脑产业的情况来看,中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就具有全球最高竞争力,并在占有率方面超越韩国和日本。去年居全球第二位的联想,今年超过惠普(HP)登上全球第1位。在此过程中,韩国电脑企业相关工作岗位,除三星电子和LG电子等极少数以外大部分都消失。

  中国企业在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领域的飞跃更加引人瞩目。今年,冰箱和空调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分别是海尔和格力。在中国电视国内市场中,海信、创维、长虹、TCL 、康佳等中国企业包揽了前5名。中国的招牌跨国企业海尔,所掌握的研发、产品企划、生产、营销能力与其他跨国企业相当。海尔去年的总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每年保持20%的高增长。

  虽然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功能不断进化的尖端技术产品上,中国企业依然与三星电子等发达企业保持着一定差距,但中国IT企业的追赶速度颇具威胁性。

  在新一代核心竞争力因素软件领域,中国从2001年至2009年也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不但有中国政府的重点投资,还与台湾芯片企业合作缩小了与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韩国软件专业人才有2000多人,而日本有2万人,中国的目标则是培养10万人。

  钢铁、石化等规模集中型产业,也很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中国每年生产7亿吨钢铁相当于全球总产量50%,如果将10%的过剩产量转移到邻近国家,韩国和日本的内需市场就会受到重创。韩国和日本的全年钢铁产量分别是6800万吨和1亿吨。

 韩国制造工厂“空洞化”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实力的上升,最终将导致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和原材料组装工厂转移到海外。如果占据优势的中国企业平定内需市场后进军海外市场,韩国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需要将工厂转移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开拓的地方。届时,韩国会受到“三重打击”,即国内工作岗位会相对减少,相关产品的出口量减少,韩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萎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