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71057
- 性别
- 男
|
本帖最后由 forsuccess 于 2014-2-16 21:34 编辑
现代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采用微机控制的机电仪一体的智能化电气设备,在电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迅述准确地分析判明故障原因、找出故障所在部位,并予以正确的排除,提高设备安全健康水平,是变电检修维护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电气故障的特点
1.隐性:故障没有外表特征,不易被人发现。如:熔丝熔断、绝缘导线内部断裂、保护装置整定值调整不当、触头通断不同步等。
2.显性:即故障部位有明显的外表特征,容易被人发现。如继电器和接触器绕组过热、冒烟、发出焦味、触头烧融、接头松脱、电器声音异常、振动过大、动作卡涩等;
3.故障区域性广:一种电气设备能实现某种功能,但其元件的分布区域可能很广。例如,变电所内大量的断路器安装点是在进、出线间隔内,而对断路器的控制、保护是在控制室,这也就决定了造成断路器“拒合”、“拒跳”故障的区域分布在一个较广的范围内,给查找电气故障带来了麻烦。
二、变电所电气设备运行中常见故障的种类及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是查找电气故障的关键。分析的基础是对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接线方式的熟悉程度,某一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重要的是在众多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
1.运行温升引起的电气故障
(1)对电接触的影响 电接触不良是导致许多电气设备故障的重要原因,而电接触部分的温度对电接触的良好性影响极大。温度过高,电接触两导体表面会剧烈氧化,接触电阻明显增加,造成导体及其附件(零部件)温度升高,甚至可能使触头发生熔焊。由弹簧压紧的触头,在温度升高后,弹簧压力降低,电接触的稳定性更差,容易造成电气触头电弧闪弧灼伤故障。
(2)对绝缘材料的影响 温度过高,有机绝缘材料将会变脆老化,绝缘性能下降,甚至造成绝缘击穿,材料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根据绝缘材料8℃理论,A级绝缘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每增加8~10℃,材料的使用将寿命缩短50%。对无机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也有明显影响。例如,电瓷的击穿强度在温度为80℃以下时约为250kV/mm;当温度达到100℃时,其击穿强度约为100kV/mm .
(3)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 高温是许多电子元器件的大敌,如高温可使半测控、保护模块内中的半导体集成元件热击穿,因为温度升高,电子激活程度加剧,使本来不导电的半导体层导通或使电子元件器件的性能变劣,如在偏高的温度下,电子元件的反向导电电流增加,放大倍数减小,导致工作点的漂移,致使工作不正常。
2.电动力引起的电气故障
(1)较大的电动力可能使导体变形 两根或三根平行导体(如架空线、硬铝母线等),在较大的短路电流作用下,导体受到吸力或斥力。当这种力超过某一程度时,就会使导体变形、接头松脱、支撑固定件损坏。
(2)电动力可能使开关误动作 当流过开关的电流很大(如短路)时,其电动力可能使刀开关自动打开。而刀开关一般没有完善的灭弧装置,不具备断开短路故障的功能。因而这种自动打开属于一种误动作。在电弧作用下,触头可能被烧毁,甚至形成火灾。
(3)触头接触处的收缩电动力可能使触头烧损 通常,当载流导体截面沿导体长度(轴向)发生变化时,在截面变小处会产生轴向电动力。这种电动力称为收缩电动力。触头接触处的电动力有使触头受到排斥的趋势,也就是说,收缩电动力使触头接触紧密程度变劣,甚至断开,从而使触头烧损。
3.电接触引起的电气故障
(1)电接触材料的改变。 电接触材料,尤其是开关触头材料,对其导电性、硬度等有着较严格要求。如果不适当地更换了原有的电接触材料,势必影响到电接触的性能。其次,为了弥补某些电接触材料的缺陷,常常在电接触材料表面镀上一层其它的金属,如银、锡、金等。在修理过程中或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使镀层损伤或消失,必然使电接触性能变劣。
(2)电接触形式的改变。 由于修理或其他原因,使电接触表面不平整或接触面发生位移及方向的变化,从而导致电接触形式的改变,如将面接触、线接触变成了点接触,或点接触变成了面接触、线接触,都可能使电接触不良。
(3)电接触压力的降低:弹簧变形、传动机构不到位等,使电接触压力降低。这是电接触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4)铜—铝导体直接连接引起的电化学腐蚀。铜—铝导体相互直接连接构成铜离子—铝离子的高电位差的电化学时,必然引起电化学腐蚀。是比较多见的。运行时间一长,必然产生电接触故障。
(5)电接触表面性能不良。 电接触表面上,由于种种原因,覆盖着一层导电性很差的物质,例如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等,其电阻率远大于原金属,也可能是覆盖在接触面上的灰尘、污物或接触面间的油膜、水膜等,由此形成了表面膜电阻。它的存在使接触联接电阻增大或引起接触电阻不稳定,甚至破坏电接触连接的正常导电。
(6)电接触安装工艺不符合要求。 对不同的电接触类型有不同的安装工艺要求,达不到规定的工艺要求和标准,就会使电接触不良。(7)电接触不良导致电路不通 电接触点是电路中最薄弱的环节,电接触不良是导致电路不通的重要原因。例如,刀开关触头松动、触头未接触、导线联接点未搭接好、导线与设备接线端子联接螺钉松动、锡焊点断开等,常常导致电路不通。又如,某些电接触点从外表上看似乎已接触好,而实际并没有联接好。在电气设备维修中常将这种似接非接的电接触点称为“虚联接点”。接通时断时续。查找“虚联接点”是查找电气设备故障的难点之一。再如,对于某些低电压回路,如果电接触电阻远大于负载电阻,则负载两端的电压会远低于工作电压,负载不能工作。实际上也已构成电路不通的故障。
4.湿度引起的电气故障
表示空气中水气含量多少的物理量,称为湿度。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采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电气工程中,相对湿度大于80%,称为高湿;相对湿度小于40%,称为低湿或干燥。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是绝缘强度、霉菌生长、金属腐蚀与磨损等。
(1)湿度偏高,降低了电气设备绝缘强度 空气的湿度增加,一方面使空气的绝缘强度降低;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的表面,使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特别是当空气中的水份渗透到绝缘材料内部或溶解到绝缘油(如变压器油)中时,材料的绝缘性能大大下降,设备的泄漏电流大大增加,甚至造成绝缘击穿,产生电气故障。
(2)湿度与长霉 潮湿的空气有利于霉菌孢子发芽生长。这些物质与绝缘材料相互作用后会导致产品绝缘性能下降,对金属起腐蚀作用。一些极细的铜导线,如仪表、继电器的线圈等,在潮湿地区常因长霉发绿而被腐蚀,造成断线事故。特别是对印制电路板和精密仪表的影响较大。
5.电压偏移引起的电气故障
当电源电压比电气设备额定电压偏高或偏低时,电气设备将因此而受到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偏移值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严重的情况下,电气设备将因此而产生故障。
6.负载不对称引起的电气故障
在三相负载不对称情况下,即使三相电源对称,各相负载的电压也会不相等。由于负载不对称,使电源中性点和负载中性点之间的电压Uo≠0,使各相负载不相等。这种负载中性点和电源中性点电位不等,即不重合的现象,称为中性点偏移。很显然,当Uo很大时,必然使负载的某些相电压偏高,造成负载的故障。
7.电弧引起的电气故障
电弧的可导电性是造成电气短路事故的重要原因。 电弧的弧柱是一束可导电的离子流,且质量轻,可迅速移动和拉长。因此,在三相导体中,若其中一相因某种原因发生电弧,这一电弧可能被吹向(或拉向)另一相,造成相间短路;若导体对地放电形成电弧,这个电弧又不能迅速熄灭,则会造成相对地短路。电弧还可能使开关绝缘油等其他材料产生气体并急剧膨胀,产生爆炸事故。
三、电气故障排除应遵循的步骤
为避免在二次设备故障查找中少走弯路,必须自始至终的根据故障的特征现象冷静分析,也就是说要在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而任何盲目的急躁、蛮干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是越查越糊涂。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电路原理。当一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不要急于动手拆卸,首先要了解该电气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经过、范围、现象,熟悉该设备及电气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各个具体电路。弄清原理中元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信号在电路中的来龙去脉,仔细分析.结合实际经验。经过周密思考,确定一个科学的检修方案。
2.先电源后机械。电气设备都以电气一机械原理为基础,特别是机电仪一体化的先进设备,机械和电子在功能上有机配合,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往往电源出现故障,影响了机械系统,许多机械传动部件的功能就不起作用。因此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电气系统出现故障并不全部都是电气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机械部件发生故障引起的。
3.先简单,后复杂。一是检修故障要先用最简单易行、日已最拿手的方法去处理,再用复杂、精确的方法。二是排除故障时,先排除直观、显而易见、简单常见的故障,后排除难度较高,没有处理过的疑难故障。
4.先外部检查.后内部处理。外部是指暴露在电气设备外壳或密封件外部的各种开关、按钮、插口及指示灯。内部是指在电气设备外壳或密封件内部的印刷电路板、元器件及各种连接导线。先外部调试,后内部处理,就是在不拆卸电气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电气设备面板上的开关、旋钮、按钮等调试检查,压缩放障范围。首先排除外部部件引起的故障,再检修机内的故障,尽量避免不必要拆卸。如有必要拆卸时,必须对机械、电气联系复杂的相关部件、接线端子做上记号,以防止在恢复安装时出错。
5.先静态测试,后动态测量“静态”是指发生故障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动态”是指通电后对电气设备的检修。许多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检修时,不能立即通电,如果通电的话,会人为扩大故障范围,烧毁更多的元器件,造成不应该的损失。因此,在故障机通电前,先进行电阻的测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方能通电检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