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邮电规划
1、新增用户出现下滑,行业增长模式亟待转型
“十五”期间,传统固话用户新增数逐年降低,而移动用户和小灵通用户在保持了几年的持续增长以后,新增数在2005年也出现了下滑。随着电话用户普及率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电话市场的日趋饱和,各类电话用户增长速度呈现出了明显的放缓迹象。互联网网民新增数在2002年达到高峰,但随后也不同程度有所放缓。
我国电信业过去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发展为中心”的规模增长战略,用户增长驱动占据主导地位。新增用户放缓,说明原有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电信强国的需要。总体上看,未来我国电信业将从政企分开以来的以用户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向以发掘用户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业务促进行业价值增长的集约型发展阶段,实现这种战略转型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2、移动对固话替代竞争加剧,“移/固”比将不断上升
话音业务市场是一体化市场,移动和固定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不同手段,两者客观上存在着替代竞争的问题。目前话音业务仍然是创收的主体和竞争的焦点,话音业务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用户数间的竞争。“十五”期间,移动用户新增数占新增电话用户总数比例为60%,如果把小灵通归为移动用户计算,则该比例高达77%。从用户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可移动性、灵活性以及实际使用资费的不断降低,移动对固定替代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从业务量的角度看,2002-2005年间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是同期固定本地通话量(含小灵通)增长率的4到7倍不等。“十五”期间,固话每用户每月本地通话次数逐年降低,而移动本地MOU除了2002年略有下降外,近3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如果考虑到无线市话的可移动性,传统固定电话人均业务量的下降曲线将更为陡峭。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电话用户数“移/固”比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参照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国际上电话用户“移/固”比普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此,未来几年我国电话用户数“移/固比”还将上升。
3、长途IP化趋势有所放缓,长途价格战成新焦点
分析“十五”期间的长途时长结构,可以发现,在2004年以前,IP长途通话时长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在2005年有所下降,传统固定长途比重在2005年有所上升。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固网运营商在长途业务发展策略上更加积极,加大了长途接入号方式的长途发展力度。2005年政府开始对长途资费实施上限管理。长途资费管制放开后,运营商在长途业务定价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长途业务的竞争趋向于更加激烈,资费水平急剧下滑。2005年全国长途平均资费下降了20.5%,尽管刺激长途时长增长了18.8%,但长途收入却下降了5.6%。继本地资费价格大战后,长途业务也成为了“红海”,在话音业务上各运营商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价格竞争,预计这种竞争模式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4、业务转型的关键在固网创新、移动升级和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与传统话音业务相比,近年来宽带增值、移动数据等非话业务增长表现得更加强劲,成为带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移动通信领域,短信、彩铃、手机上网等移动新业务发展迅速,2005年占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16.4%。在固定通信领域,2005年宽带等数据业务收入占固定通信收入的比例也达到14.5%。在非话业务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随着这些关键业务的渗透率逐渐提高,其增长率也在直线下降。在传统话音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必须探寻与促进更多的非话新业务的发展,才能支撑行业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以固网创新、移动升级和信息化应用拓展为重点,促进业务全面发展,推动向信息服务业转型,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历史机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原有电信业务的界限逐步趋向模糊,电信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向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电信服务、互联网业务和软件服务都将归入信息服务大行业的范畴,未来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广义的信息服务还将包含广播电视服务。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信业服务范围和服务边界逐渐扩展,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信息服务是电信业发展的“蓝海”。
目前固网运营商已经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目标,推出了“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信息服务业务,力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固网潜力,寻求发展新突破。移动运营商也把定位调整为“移动信息运营商”,积极推动手机上网等移动数据的发展,努力开发移动多媒体等无线宽带业务,为网络升级到3G进行业务储备。运营企业都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突破口,针对各行业特点,积极开发专业化、差异化的信息化应用方案,使信息服务融入政府管理、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必将扩大行业/企业市场的价值,促进电信业进一步增长。
在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与媒体产业的融合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从国外运营实践的成功经验看,电信业与媒体产业的融合是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有效促进了行业价值的增长。但是,在我国,两者融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度性障碍,导致资源难以共享。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网融合”的观点,三网融合已经明确定为发展方向。未来如果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实现相互进入,网络监管与内容监管分离的话,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将获得更好发展。
5、市场竞争格局并未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3G牌照发放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1)市场竞争格局现状:并未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四大上市公司中,从用户份额、收入份额、利润份额的角度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份额基本维持稳定,中国移动的业绩表现独占熬头,尤其是利润份额一直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运营商。
从四大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率来看,移动运营商皆高于固网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的收入增长率更是一支独秀,移动在对固定的替代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综合来看,目前的竞争格局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均衡。在移动业务分流的影响下,固网运营商增长乏力,单凭宽带业务的发展已不足以弥补固网的下滑。固网运营商目前以小灵通业务参与移动市场的竞争,但由于小灵通的局限性,只是对低端市场造成冲击,并没有对高端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固网运营商迫切希望尽快得到3G牌照,来改变竞争格局。
(2)3G牌照发放与市场竞争格局走向
国外一般是在2G时就形成有效竞争格局,3G时引入全新的大的运营商的情况较少。由于竞争格局并未达到理想的均衡,我国则需要考虑在3G牌照发放时解决业务均衡和有效竞争的问题。
通过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调整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是深化电信运营体制改革的办法之一。预计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在“十一五”时期将继续推进,电信运营体制改革离不开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决策主体并不局限于行业主管部门,还涉及国资委、发改委、国务院等。
因此,影响我国3G决策的因素非常复杂,笔者认为,政府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支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解决运营企业间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问题,构建有效竞争格局;第三,牌照数量对巨额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第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和民族制造业的支持。
至于政府将会如何发放3G牌照,学术界众说风云,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可以看清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形成更加有效的竞争格局,将在移动领域正式引入新的竞争者;二是3G牌照发放将调整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后,业务捆绑策略将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支撑其获得更快增长,移动运营商有利的竞争形势得到一定的遏制,尤其中国联通的处境将更加不妙,移动市场“次席”的竞争地位将受到强烈冲击。三是随着3G牌照发放和移动网络升级,面向个人客户的无线宽带数据业务和面向集团客户的移动信息化业务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谁能把握住移动业务多媒体化和移动终端多用化的发展趋势,就能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