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基于SOA应用JMX和JMS技术的RFID中间件设计(2)

基于SOA应用JMX和JMS技术的RFID中间件设计(2)

由于每个ALE阅读器事件流可能来自多个物理设备配置表,因此设备管理器为每个设备表创建1个询问器,并通知询问器哪种传感器被绑定到指定的阅读器上。询问器发送传感器事件流到设备管理器,设备管理器将1个或多个传感器事件流构造成阅读器事件。设备管理器把初步处理的阅读器事件发送到ALE服务器。
询问器代理:1个设备管理器的配置由它管理的设备和它要咨询的询问器组成,然后与它所对应的设备管理器交互。每个设备概要表由物理设备属性和询问器配置组成。物理设备属性是被命名过的传感器(例如天线和1个金属传感器)。
事件信息空间:事件信息空间类似于公共的容错事件信息经纪人。它支持异步接收来自设备管理器的事件、ALE事件以及其他来自事件过程管理的配置需求。事件信息空间同时提供一个存储转发机制,确保重要的事件在中断的网络或其他组件失效的情况下不丢失[5]。
在系统中,将每个阅读器模块的远程方法调用封装为1个管理组件(MBean)作为JMX服务器的实例注册到JMX服务器中。通过JMX框架对阅读器进行监控和管理,使RFID中间件系统能提供管理、监控阅读器的功能。本部分描述为阅读器管理组件添加时间服务,以达到定时控制阅读器的目的。
2.2 事件处理层
在RFID系统中,一方面是各种应用程序以不同的方式频繁地从RFID系统中取得数据;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网络带宽,其存在的矛盾,使其有必要设计1套消息传递系统,使设备管理层产生的事件能够传递到消息系统中,由事件管理过程进行处理,然后把数据传递到相关的应用系统。在这种模式下,阅读器不必关心哪个应用系统需要什么数据。同时,应用程序也不需要维护与各个阅读器之间的网络通道,仅需要将需求发送到消息系统中即可。由此,设计出的消息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1)数据缓存功能;(2)基于内容的路由功能;(3)数据分类存储功能[6]。
下面将描述创建一个MBean来实现一个数据处理节点。消息组件可以按照MBean来部署。消息处理组件执行功能:从源队列中获取消息,对消息执行处理,然后将结果消息放置到目标队列。消息处理UML图如图3所示。

JBossMQ是通过xml文件jbossmq-destinations-service.xml进行配置的。以下是获得JBOSS JNDI初始化上下文(Context)的代码:
Hashtable props=newHashtable();
props.put(Context.INITIAL CONTEXT FACTORY,"org.jnp.interfaces.NamingContextFactory");
props.put (Context. PROVIDER URL, ip +":1099");
props.put("java.naming.rmi.security.manager","yes");
props.put(Context.URL PKG PREFIXES,"org. jboss.naming");
Context context=new InitialContext(props);
来自消息系统的消息以临时XML文件的形式和磁盘文件方式保存,供数据接口使用。消息系统完成消息缓存、分类整合、路由转发、临时存放等操作[4]。
事件过程管理EPM(Event Process Managment)由ALE服务、配置管理、复杂事件过程以及交易规则执行组成,对EVP的访问能通过HTTP、JMS以及网络服务接口实现。
EPM登记/订阅其感兴趣的事件,当在信息空间中有事件发生时,即会通知EPM,一旦接收到这些事件,随后会应用复杂事件处理(过滤器),结合交易规则对这些事件进行处理。另一种情况下是:外部的客户端(如EPC-IS)已经注册接收ALE,这些过滤后的事件会被发送到ALE客户端指定的位置。
2.3 服务接口层
来自事件处理层的数据最终是分类的XML文件。同一类型的数据以XML文件的形式保存,并提供给相应的1个或多个应用程序使用。而服务接口层主要是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入库操作,并提供访问相应数据库的服务接口。具体操作如下:
(1)将存放在磁盘上的XML文件进行批量入库操作,当XML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启动数据入库功能模块,将XML数据移植到各种数据库中。
(2)在数据移植前将重复的数据过滤掉。
(3)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访问数据库提供Web Services
接口。
其中,数据过滤过程是在处理临时存放的XML文件的过程中完成的。方法是:将同一个卡号的多条记录按照读入的时间戳进行比较,若相邻记录的时间戳差值小于用户定义的阈值,则认为重复读取发生,剔出后1条记录。依次类推,剔出掉所有冗余数据。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将对数据库的访问以服务的形式发布,供企业内部应用程序和企业合作伙伴调用[2]。以数据过滤为例,其核心代码如下:
for(int i=1;i
{span=EndTime.Subtract(StartTime);
spantiIDe=sPan.Seconds; //相邻记录的时间戳之差
if(spantime<=0.002)
{subtime=i;}
//若相邻时间戳差值小于2 ms,
//标记第2条记录为冗余数据
else subtime=0;}
for(int j=1;j
{if(subtime[j].ToString()!="0")
{ds.Tables[0].Rows[j].Delete();j=j-1;
rowcount=rowcount11;}
}
以下是服务接口层向应用系统发送SOAP响应,返回处理结果的部分代码[7]。

Product Quantity Match Success
success
3 RFID中间件的实现及测试
RIFD中间件系统开发工具采用Eclipse3.2,应用服务器软件采用JBOSS4.0, Web容器为Tomcat5.5。此外,服务器端采用了基于Struts的MVC多层次结构框架,数据服务层则采用MySQL5.0数据库。
实验中,终端通过485网络组网,应用系统使用的是仓库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作为服务请求者,根据服务接口层公布的入库信息核对服务WSDL,得到该服务的接口定义和服务端侦听地址,由入库管理模块通过服务代理接口向Web服务发送SOAP请求消息,请求入库信息核对服务,Web服务平台收到该服务请求后,向RFID中间件发送消息,创建一个出库信息核对服务的实例,设备管理层根据服务请求参数,启动相应的RFID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然后将读取的标签信息经处理后打包传给事件处理层,根据服务请求的参数与捕获的标签信息进行核对处理,处理后向服务接口层返回核对数据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如图4所示。最后,服务接口层向仓库管理系统发送SOAP响应,返回处理结果。
实验表明,原来的应用系统仅仅支持1种固定卡型的阅读器,采用RFID中间件以后,可以在1个系统中采用各种卡型的阅读器,而上层程序不需要再进行修改,增加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系统稳定性也有大的提高,有效解决了企业应用中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SOA,综合应用JMX、JMS等技术的RFID中间件架构,并说明了RFID中间件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及基础架构的实现。这种中间件结构能很好地屏蔽低端各种物理设备的信息。由于采取了模块化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裁减,在需要的时候再加入相应的模块,例如,可根据需要是否添加认证和安全模块。通过Web Service,可实现对RFID中间件更高层次包装,保证了RFID基础架构中3个功能层之间的相互独立和协同工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