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压缩感知中的lp球:p范数最优化为什么总会导致一个稀疏的解的原因(2)

压缩感知中的lp球:p范数最优化为什么总会导致一个稀疏的解的原因(2)

symmerize:

2-methods to methods:
1. L2-norm: quick, efficient, but get the wrong answer
2. L0-norm: precise but impractical

否定了L0范数和L2范数之后,我们想到取中——用L1范数(Basis pursuit的思路)。
so get select the L1-norm , that is the abs of each element

===============================


Basis Pursuit & RIP



Basis pursuit的方法在2000年由Candes-Romberg-Tao, Donoho提出,其基本思路见下图(以二维为例):



从图中可见,L1-norm比L2-norm靠谱多了。从上图中可见,x*处,x的L1-norm最小,这样推广到n维向量x,就是其每一维的值的绝对值的和。
下面这个Theorem就是对L1-norm方案(Basis pursuit)可行性的定理(具体证明看论文吧):大概是说,原始S-sparse的信号f为n维,从其中随机抽取m维分量,如果想利用Basis pursuit的方法把这m维向量重建出n维原始信号,只要满足m>cS*log(n)即可,其中c是一个常数。

以上都是采用lp球去解释问题,似乎看起来很直观,但我看了好久都没看明白,今天琢磨之后终于想明白了,接着往下说……
================正文================

在论文“戴琼海,付长军,季向阳.压缩感知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1,34(3):425-434.”(以下简称论文)中看了几遍没看明白,但看了Rachel_Zhang博客的文章“压缩感知进阶——有关稀疏矩阵”,虽然也没有看明白,但我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个图是在2维的情况下画出来的,下面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下面的叙述以论文为框架,即如果提到式(1)指的是论文中的式(1)。
假定式(1)中的信号f是二维的,设f=[x1,x2]T(列向量,没法写转置,只能用T表示了),f是稀疏的,经过φ变换得到y,y的维数肯定比x要小,这里假定了f是2维的,那么y只能是1维了(也就是一个数了,维数不能再低了),φ是一个1乘2的矩阵,设φ=[φ1,φ2]。
通过观测我们得到了y(也就是说y是一个已知常量),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如果根据y重构稀疏信号f,文章中的式(2)和式(3)说明了这个问题:可以求0范数和p范数最优化的问题来重构信号f,为什么总可以得到f呢?然后作者就用lp球直观形象的解释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p<=1时可以得到唯一解(与直线交点在坐标轴上),p>1时的解将不准确(Rachel_Zhang的博客中用p=2说明了这时得到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我有几点不明白:一是为什么论文中的式(1)是一条直线?二是图2中的横轴和纵轴到底代表着什么?三是图2中的那些不同p值时是圆(p=2)还是菱形(p=1)是怎么得来的?四是两者的交点为什么一定要在坐标轴上?下面一一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论文中的式(1)是一条直线?
对于式(1)来说,在恢复信号f时,观测值y是一个常数(一维,即一个常数),矩阵φ是已知的,即它的两个元素φ1和φ2是两个常数,我们现在想要得到的是信号f中的两个元素x1和x2,因此把式(1)矩阵的形式写开即得到y=φ1*x1+φ2*x2,注意这里面x1和x2是未知量,其它三个量是常数,这时候如果以x1为横轴,以x2为纵轴(二维空间就是这样子的),则式(1)的轨迹(可能取的值)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嘛,只是一定要注意这时谁是常量谁是变量就OK了)。
到此为止第二个问题也就明白了,横轴是x1,纵轴是x2,即f的两个待求解的元素,不要被常见的x-y直角坐标系搞混了就行了。
再来说第三个问题:那些不同p值时是圆(p=2)还是菱形(p=1)是怎么得来的?
搞明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简单了,对于式(3)来说(式(2)是一样子的),求解的x1和x2即要满足min ||f||p成立,也要受约束于式(1) y=φf,即也要保证式(1)成立,如要在一个坐标系中同时画出式(1)曲线和min||f||p曲线,要取它们的交点才行。p范数的公式论文里说了,这里因为信号是二维的,只有两个元素,因此||f||p=((x1)^p+(x2)^p)^(1/p),前面说了x1和x2是待恢复信号f的两个元素,对于||f||p取不同值的时候,它在坐标系中的曲线是不一样子的,当取到某一个值的时候,它就与式(1)直线相交了(如图2所示一共画了||f||p取两种值的情况,实线时不相交,虚线时就有交点了),当然这个并不是一对一的函数,所以画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四个象限分开来画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只考虑第一象限的曲线形状,这时因为x1>0,x2>0所以理解起来容易多了,求出两者之间的表达式,在matlab里很容易画出来的,其它三个象限就是一个对称的关系罢了。
[plain] view plain copy


  • %lp sphere  
  • clear all;close all;clc;  
  • p=0.5;c1=0.5;c2=1;  
  • x1=linspace(0,c1,100);  
  • y1=(c1^p-x1.^p).^(1/p);  
  • x2=linspace(0,c2,100);  
  • y2=(c2^p-x2.^p).^(1/p);  
  • figure(1);  
  • subplot(221);plot(x1,y1,x2,y2);title('p=0.5');  
  • xlim([0 1.1]);  
  • ylim([0 1.1]);  
  • p=1.0;c1=0.5;c2=1;  
  • x1=linspace(0,c1,100);  
  • y1=(c1^p-x1.^p).^(1/p);  
  • x2=linspace(0,c2,100);  
  • y2=(c2^p-x2.^p).^(1/p);  
  • figure(1);  
  • subplot(222);plot(x1,y1,x2,y2);title('p=1.0');  
  • xlim([0 1.1]);  
  • ylim([0 1.1]);  
  • p=1.5;c1=0.5;c2=1;  
  • x1=linspace(0,c1,100);  
  • y1=(c1^p-x1.^p).^(1/p);  
  • x2=linspace(0,c2,100);  
  • y2=(c2^p-x2.^p).^(1/p);  
  • figure(1);  
  • subplot(223);plot(x1,y1,x2,y2);title('p=1.5');  
  • xlim([0 1.1]);  
  • ylim([0 1.1]);  
  • p=2.0;c1=0.5;c2=1;  
  • x1=linspace(0,c1,100);  
  • y1=(c1^p-x1.^p).^(1/p);  
  • x2=linspace(0,c2,100);  
  • y2=(c2^p-x2.^p).^(1/p);  
  • figure(1);  
  • subplot(224);plot(x1,y1,x2,y2);title('p=2.0');  
  • xlim([0 1.1]);  
  • ylim([0 1.1]);  

在Matlab中运行以上m文件即可画出如下图形,这里分别取范数||f||p等于0.5和1两种情况(即代码中的c1和c2),p分别取了0.5,1.0,1.5,2.0四种特殊情况:
可以看出所得到的图与论文的图2中的第一象限是一致的。
最后说一下第四个问题:两者的交点为什么一定要在坐标轴上?
这个问题很关键,说难也难,但说简单也很简单。
为什么在坐标轴上呢?首先这里要回到最早的前提:信号f是稀疏的,p无论为多少,它最终都是要等价到0范数的情况,这是最原始重构方法所在,但对于这里一个只有两维的信号来说,最稀疏能是什么情况呢?不能稀疏到一个非零元素都没有吧,所以最稀疏也只就是两个元素x1,x2一个为零,一个非零。这时候明白了吧,x1和x2一个为零一个非零,那么把它的坐标在坐标系里画出来是哪里呢?也就是直线与横轴或纵轴的交点了嘛,至于说到底是与横轴还是与纵轴的交点,这个很重要么?只要交换一下x1和x2两个轴,点不就变了么?论文中是以纵轴交点为例来说明问题的,其实你以与横轴的交点为例来说明问题也是可以的啊。


至此,有关lp球的问题就全部说完了,初识压缩感知,有很多很多不明白的问题,认识也是越来越深的,不妥之处敬请多多包含!
继承事业,薪火相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