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和德国工程师相处的日子 - 3(转)

和德国工程师相处的日子 - 3(转)

德式风范

我直接找到了安排此次任务的公司的CTO特森,要他明确我此行的工作内容。根据我介绍的情况,特森意识到显然是和项目组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他向我介绍说,德国分部所进行的项目前景很好,第一个大用户已经在准备开始现场试验。为保证实验过程顺利,使产品具备正式生产条件,有许多工作急待完成。这就是乌维提出要我们帮忙的缘由。

与此同时,为了扩展其他市场,该项目还面临继续改型,以便应对更多用户的要求。这就将是北美分部的任务。近期德国分部不断有人离职,已经使设计力量捉襟见肘,而公司目前又没有扩充德国分部的计划。所以,尽快了解情况,为在北美分部下一步开展工作就成了当务之急。

特森说他会通知有关人员帮助我做这些事。

根据特森的说法,我理解我的任务其实就是:拜山门,认路子,拉杆子。首先就是要认识各个部分的负责人,和他们建立联系,知道有了什么问题该找谁,这就是所谓“拜山门”。而认路子,就是指要全面了解系统的组成和设计,为新的改型设计打下基础。至于以后如何组织团队开展新的设计工作,自然就是“拉杆子”了。不过这还都是以后的事,也未必由我来负责。只说前两件事,如果没有这边人的配合,单凭我的力量是门儿也没有。虽说特森要帮我疏通渠道,可谁知能到什么程度?搞技术的人都明白,介绍技术情况,伸缩余地很大。关键的地方多说一句话和少说一句话,差别都大着呢。

第二天,乌维就被叫去开会。回来后他就开始帮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日程,这些安排和随后见到的各个有关的人员,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德国工程师的风范。

首先他按照项目的开发顺序,安排了多个一对一的会面。由总体设计师进行系统组成及工作方式的说明;由硬件设计工程师对具体电路进行逐页的讲解;由软件工程师介绍如何刷新固件和测试;由测试工程师介绍系统测试环境和方法。。。会面一个接着一个,时间顺序,会议地点安排的井井有条。乌维亲自带着我去“拜山门”,一个一个地认识各个部分有关的人,介绍相互认识,说明此行目的。同时,为了让我有个感性认识,还用现有的样机建立了一个测试环境。这样我就可以熟悉诸如系统连接和固件刷新等等具体的操作步骤,比只看文件要直观多了。

几天下来,收获颇丰。按照这样的结果,我回去不仅仅是可以交差,而是可以底气十足地应付后面随之而来的事情了。在介绍过程结束后,我根据在这里了解到的要求和我们那边的情况列了一个表格,详细地罗列了为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仪表,设备和软件。这些东西有些需要乌维他们提供,有些要公司解决。乌维帮我详细检查了所有内容,确认了正确无误。并告诉我,由他们提供的东西他们会尽快地给我们发运过去。

在这些日子里,打过交道的工程师不少。因工作关系,有的要随时见面联系,有的则只是一面之交。和在北美常见的干这一行的人相比,德国的工程师似乎少了些许张扬,多了不少沉稳。好像每个人都少言寡语。但当我向他们求教问题时,却从来没有被拒绝过。知道的他会马上告诉你,不知道的,他会帮你找到能回答你的问题的人。几乎每个人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如果还有问题,尽管来找我。

和这些工程师打交道的同时我常想:如果我的收入被公司减了近四分之一,我还会这样尽心尽力地为这个公司工作吗?恐怕未必。

在听取硬件设计工程师的电路介绍时,我出于好奇,问了不少电路功能特征之外的问题,包括我一直很疑惑的“为什么还在大量使用分离的晶体管”这类的问题。这实际上属于设计理念方面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原订的会议内容。但我同样都得到了很耐心的解释。尽管我并不认同其中的某些技术观点,但却无法不被对方认真的态度所折服。

本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智商颇低,和人打交道时常常处于下风。从前在国内的“高智商”环境中没少吃亏。虽然也曾努力想提高一下,无奈从未见效。而在和这些德国同事们共事的日子里,却时常觉得在这方面动脑子是件多余的事。每个站在你面前的人似乎都是透明的。你无需揣度他的真实目的,因为他已经清清楚楚告诉你了。你也不必猜测他的话里是否还有别的意思,因为他说的直截了当,明白无误。无形之中,心里少了许多负担,省却了不少烦恼。

德式风范,不是吹出来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