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μC/OS-II任务栈处理的改进设计 02

μC/OS-II任务栈处理的改进设计 02

在这4个部分中,前3个的内存需求是比较容易估算的,只要察看反汇编代码,并计算各个函数的栈需求,留有一定的裕量就可以了。但是第4部分的栈空间使用量是随中断嵌套的深度而不断增加的,是不确定的,一般方法是定义一个充分大的栈空间,使之不会溢出。但为每个任务都定义一个充分大的栈空间,会导致栈空间的浪费。如果将第4部分独立出来,单独为它定义一个较大的空间,在任务栈中去掉原来的第4部分,这样,就可大大减少栈空间的浪费,减少对内存的需求。实际上,这是可行的。在μC/OS-II中,内核为中断嵌套的层数定义了一个全局变量OSIntNesting。系统在进行任务调度时,先要判断OSIntNesting是否为0,如果OSIntNesting不为0,则不进行任务切换。也就是说:在OSIntNesting为1(当前只有一个中断,并且没有嵌套中断)时,如果发生了嵌套的中断(不管嵌套的层数有多深),那么所有嵌套的中断一层一层地都返回,直到OSIntNesting再次为1时止,任务栈是不会切换的,栈指针始终在同一个任务的栈空间中变化。因而,可以为中断嵌套单独定义一个中断嵌套栈。在发生第1次中断时,中断服务程序将栈空间切换到中断嵌套栈,这样,以后发生的嵌套中断就一直使用这个栈空间。在中断返回到第1次中断时,即OSIntNesting为1时,中断服务程序再从中断嵌套栈切换回任务栈。这样就实现了中断任务的切换,减少了内存需求。下面以此思路,来进一步讨论堆栈处理的结构设计。

2 μC/OS-II的堆栈改进设计

  按上述设计,可设置中断嵌套栈OSInterruptStk,对中断服务程序做如下修改。
① 保存全部CPU寄存器。
② 直接将OSIntNesting加1。
增加:判断OSIntNesting是否等于1,如果不是则转到3。
增加:将栈指针SP保存到OSTCBCur->OSTCBStkPtr。
增加:将SP指向OSInterruptStk的栈顶(注意栈增长的方向)。
③ 执行用户代码做中断服务。
④ 调用OSIntExit。
增加:判断OSIntNesting是否等于0,如果不是则转到5。
增加:从OSTCBCur->OSTCBStkPtr中恢复栈指针SP。
⑤ 恢复所有CPU寄存器。
⑥ 执行中断返回指令。
此时,任务的堆栈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这样,就实现了中断嵌套栈和任务栈的双向切换。此外,还需修改OSIntCtxSw()函数,原始的OSIntCtxSw()函数的写法如下:
① 调整栈指针,去掉在调用OSIntExit()和OSIntCtxSw()过程中入栈的多余内容;
② 将当前栈指针保存到OSTCBCur中,即STCBCur->OSTCBStkPtr = SP;
③ 如果需要则调用OSTaskSwHook;
④OSTCBCur = OSTCBHighRdy;
⑤OSPrio = OSPrioHighRdy;
⑥ 从OSTCBCur中恢复栈指针,SP= OSTCBCur ->OSTCBStkPtr;
⑦ 恢复保存了的CPU寄存器;
⑧ 执行中断返回指令。

  新的写法只需将原写法中的1、2去掉即可,因为1、2步只是保存旧任务的栈指针,而新写法中,这些步被移到了“中断服务程序”中。作了上述修改后,原来在每个任务栈中都必须的第4部分已被移到了中断嵌套栈,实现了降低内存需求的目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