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第1节 可配置嵌入式系统(EDK)介绍[第九章]

楼主这是那本书的啊??

昨日的风

原创散文 原创散文
昨日的风(1)
昨日 风
导读:五十年前的西安,城就是城里,就是城墙里。出了城门就是乡下,农村。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的炊烟,走近些能闻到柴草气,牲口粪便气以及种种农村…
    五十年前的西安,城就是城里,就是城墙里。出了城门就是乡下,农村。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的炊烟,走近些能闻到柴草气,牲口粪便气以及种种农村特有的气息。住在城墙里的便是“城里人”,城墙外的就是乡下人。城乡偏见其实那时就有(或者说:从来就有),城里人把城外人叫“乡里棒”,叫“稼娃”。“稼娃”们则把城里人叫“杂种”。仔细一想也真是,城墙里哪有几个正宗的老西安!以火车站为中心,北沿铁路线,南下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解放路,多是后来被称为“担族人民”的河南人。而城西一带,更是住着些“非我族类”的回回们。杂,看来不假。可城外就纯了吗?长安自大唐始就广纳百川各族混杂了,谁敢说自己身上流的是纯秦人的血!
    那时满城里难得见自来水,城里的井水又多是苦涩的盐碱水,就有了从甜水井里取水来卖的营生,就有了每天清晨的卖水车。我的童年其实是听着卖水车的响声长大的。后来逐渐在各条小巷安装了公用自来水龙头,经常能见到的,就是在水管下排队接水的假体隆胸居民们。也有个别人家自有水管,其优越性堪比如今某家的凯迪拉克了,令人艳羡而肃然起敬的!对了,还有一种车声,马车声。而且多数是进城来拉大粪的马车。那时城里多旱厕,而农民也主要用的是农家肥,人粪尿是很受欢迎的。近郊的农民常派人负责街巷的公厕卫生,作为回报则是对公厕粪便的垄断权。远处的农民无此特权便时不时的偷着拉粪,有时被逮住了就会韩式隆鼻争吵,甚至动手。而城里的顽童们往往会围着起哄:“稼娃争屎了!”文章
    
    城里的人口也不多。碑林周围的几条街原本就是些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柏树林、三学街、安居巷,院落也大都精致,有很多青砖小院,且不乏小二楼。最让我难忘的是家家都有相当面积的院子,院子里也都有树。多数院落是两进的,前后院之间有月亮门。孩子们常常关起院门来一玩就是一天。那时的家长们似乎都很放心,只须知道自家的孩子跟谁在一起或在哪家院就行了。男孩性野,稍大点就结伙出门,而去处无非是上城墙或下城河,都是些危险的勾当。常可见日暮时下了班的大人们顺着城根喊孩子,或者是揪着某个臭小子的耳朵朝家里拽。一边是大人们满脸的怒气,一边是小孩子的委屈与哭泣。而结果一定是孩子们的胜利。继续疯,接着共振吸脂淘,直到小皮猴们自己玩腻了再找新花样。
    
     四条大街当时很窄,尤其是西大街和南大街。记得最清的是,盛夏季节南大街两边的行道树长起来时几乎能合拱。一条街道就成了绿色走廊。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两车道。有一年我骑自行车从南大街过,路边停了辆架子车,后边又想起了汽车的喇叭声,无处躲,就径直撞向了架子车,结果,从身后来的汽车擦身而过,将我的一条胳膊就“拉皮除皱”骨折了!
    
    我们都是围碑林而居,碑林也叫“孔庙”,是读书人进拜孔圣人的地方,附近的“下马陵”、“饮马池”等地名据说也是源此而得名。说是下马陵原有一块碑,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然后步行谒圣。马呢,就交给随从去饮,饮水处就成了饮马池。此说确否,我并未考证过。但我们这块的核心是碑林、孔庙却毋庸置疑。
    
    老人们说,碑林曾经起过一场火,很大,把石刻大殿的老木建筑彻底烧完了,重建后成了现在的砖混结构。而且,许多老人都说,起火时亲眼看见从火堆里窜出来一只火红的狐狸!
    
    ——是狐狸精惹的祸。那时的城里居然有狐狸!
-


0%(0)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