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希望今年TD-LTE国内试商用

希望今年TD-LTE国内试商用

2012年,注定是TD-LTE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年。从产业发展环境来看,TD-LTE获得了所有系统设备企业的投入,在终端、芯片、仪表测试上也在不断获得大厂的支持。而TD-LTE在2012年开年之初就将展开规模网络第二阶段的测试,这一阶段的测试将更接近商用,实现多模网络的切换,推出多模终端。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也将在今年完成,是上下游各厂商加快产业布局、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一年。
  从目前商用发展来看,TD-SCDMA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5000万,TD在网络覆盖、终端产品等关乎用户体验的主要环节都有所突破,这为TD网络的演进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海外,已经有6个商用网络,还有33个运营商建设TD-LTE试商用网络;在国内,随着TD-LTE产业链的成熟,能够适应复杂网络环境的TD-LTE试商用也日益接近。2012年开端,本报就TD-LTE的产业化、商用化以及标准建设等问题采访了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和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陈山枝,以期为业界清晰把握TD-LTE产业发展脉络提供参考。

  “我们建议今年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TD-LTE的试商用。目的一是向产业界进一步发出未来商用的信号,使产业界加大投入,加速TD-LTE产业化进程;二是给国际通信业在TD-LTE的发展上树立标杆。现在TD-LTE的很多事情,包括国际化等,人家都要看中国是怎么做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尽早开展试商用,对国际化的推广也是不利的。”  2011年,TD技术取得了诸多进展。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用户发展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TD-LTE在“6+1城市”的规模网络测试第一阶段的验证目标已经完成;芯片和测试仪表等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完善。谈到2012年,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独家采访时认为,TD-LTE产业界人士不仅要在发展方向上有共识,在发展措施上也应该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加速产业发展。
    2011年TD有得有失
    记者:请你谈谈2011年TD-SCDMA发展的亮点与不足。
  杨骅:2011年TD-SCDMA在网络和终端两个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并在年底TD-SCDMA用户发展到了5000万,这为市场拐点来临后2012年的快速发展期做好网络和终端方面的准备。
  在TD-SCDMA建网之初,由于站址选择困难、用户数比较少,所以网络的连续覆盖与深度覆盖不够。2011年年初中国移动在10个城市进行G/T分流试点,得到了许多启发,后来在各省市大面积推广G/T分流,又在网络的深度覆盖和优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使网络状况比前两年有了很大改进,以具备了支撑规模用户的条件。
  在终端产品上,随着展讯40nm工艺通信芯片的成熟、Mavell高端芯片的推出,使得终端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过去TD-SCDMA终端面临的问题是“高端不高,低端不低”。2011年下半年有了很大突破,像三星GALAXY SII这样的高端精品手机就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同,它采用了展讯提供的40nm工艺芯片,改变了以前的国外大品牌肯定用国外芯片的认识,这也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同时,通过大唐联芯、展讯、MTK等企业的努力,每颗5美元以下的低端芯片也已经批量上市,这为普及型终端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虽然2011年TD-SCDMA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从网络的整体情况来看,TD-SCDMA的3G/2G的覆盖比例与其他两个移动制式相比要低,网络切换比其他运营商频繁,使用户体验相比较而言存在不够理想的地方,这需要在2012年进一步加强网络连续与深度覆盖来解决。
  终端芯片尽管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芯片成熟的时间还是有一些滞后。从现实的终端市场来看,TD-SCDMA的款式还比较少,尤其是缺少高端精品机。同时普及型手机虽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还没有规模上市。
    记者:TD-LTE在2011年的发展情况如何?
  杨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国移动包括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下,TD-LTE发展迅速,尤其在TD-LTE“6+1城市”规模网络第一阶段测试中,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验证了TD-LTE网络的基本性能,验证了芯片技术的可行性,为企业加大TD-LTE的投入、促进产业成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国内TD-LTE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推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在全球有33个运营商上了TD-LTE试验网,6个运营商开始商用,这与TD-SCDMA的发展速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国的规模测试网中,终端目前虽然以单模数据卡为主,但在年底前后多模产品很快会进入试验网。
    应有清晰的终端发展策略
    记者:2012年,TD-SCDMA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加强?
  杨骅:2012年,TD-SCDMA仍然要继续强化网络和终端。随着用户的发展,小区容量会越来越紧张,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用户体验下降,因此在同一小区应尽可能提供足够的容量并提高连续覆盖与深度覆盖水平。扩大网络覆盖,提升3G对2G的比率,减少用户切换也是改善用户体验非常好的途径。
  终端的发展要有清晰的市场推广策略,用以调动所有厂家的积极性,这是未来市场胜负的关键。这需要中国移动认真研究,采取有针对性地发展策略。在销售方法上,要广泛开展市场合作,一方面调动渠道商积极性,另一方面调动厂家自有渠道的积极性。
    希望TD-LTE试商用
    记者:2012年TD-LTE产业在芯片、终端、网络、测试等各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杨骅:2012年,TD-LTE产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虽然TD-LTE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FDD LTE相比,产业链整体实力较弱。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引导,促进厂商加大投入力度,加速产业成熟。其中重点是加强多模芯片的发展。
  TD-LTE产业链弱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厂商对TD-LTE和FDD LTE两个产业的投入上相比,TD-LTE获得的投入力量是比较弱的,国际厂商将重点资源都放在发展FDD上。二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在关键性环节上力量薄弱。比如芯片,在总体力量上看,国际芯片厂家的实力强很多。未来是多模终端的世界,海思、创毅视讯在TD-LTE单模上发展比较快,但将来国际企业在FDD模式上增加TDD的能力,比国内企业在TDD技术上增加FDD的能力要强,开发速度也会快,这是由企业原有基础决定的。实事求是地说,TD-LTE在芯片、仪表、终端这些环节上与FDD相比都处于弱势,所以如果后续发展不能够很好把握,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TD-LTE的发展滞后于FDD LTE,另一种是TD-LTE发展了,但国内薄弱环节的厂家并没有跟上。因此,这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记者:TD-LTE规模网络第一阶段测试已经结束,第二阶段测试何时开始,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杨骅:2012年,要做好第二阶段TD-LTE“6+1城市”的规模网络试验。重点是多模终端和多模网络的试验验证,这是为未来试商用、商用奠定基础,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在2011年年底、2012年年初,TD-LTE展开第二阶段的测试。目前多模芯片的样机已经进入北京怀柔和顺义的外场进行测试,通过2×2(两家终端芯片与两家系统厂商设备的互通)测试,就可以进入规模网络试验。我们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会有比较多的多模终端会进入规模网络测试中,TD-LTE/TD-SCDMA/GSM三模终端会是主流,而FDD模式的加入将会分步实现。
  记者:业界都很关注的问题是TD-LTE的商用,你认为TD-LTE的商用会在何时?
  杨骅:我们建议今年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TD-LTE的试商用。目的一是向产业界进一步发出未来商用的信号,使产业界加大投入,加速TD-LTE产业化进程,二是给国际通信业在TD-LTE的发展上树立标杆。现在TD-LTE很多事情包括国际化,人家都要看中国是怎么做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尽早开展试商用,对国际化的推广也是不利的。
  记者:很多人认为,TD-LTE的国际化推广要频率先行,你怎么看?
    杨骅:我认为在TD-LTE发展的相关政策上要尽快规划,比如频率规划。我们期望TD-LTE未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国际推广中发现,通常一些新兴市场和中小国家都要找一个参照或者标杆,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应的频谱规划,就很难说服别人。他们很容易去参照北美或者欧洲的频率规划方案,这对TD-LTE的发展未必有利。
  在频率方面我们主要有三个诉求。第一,希望TD-LTE作为中国主导发展推动的技术,能够有更多的频段,为更多的运营商或者为更广阔的市场应用提供条件;第二,希望有一个频段全球共同拥有,作为可漫游频段;第三,考虑到未来组建TD-LTE大网,为了提高远距离覆盖的能力,希望有一个1GHz以下的频段,便于解决全国覆盖和城区覆盖无缝衔接问题。如果我国的频率规划能够尽早出台,从高段频率到低段频率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我们既可以及早以此规划为依据做产品准备,又可以拿着这个规划推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台有利于TDD技术与市场发展的频谱规划,为TDD的全球化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你认为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杨骅:现在大家已经一致认为应该发展TD,无论TD-SCDMA还是TD-LTE。但在认识高度一致的情况下,还需要在具体的推动办法上能够取得共识,形成最终的合力。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尽快解决问题,加速TD-SCDMA的市场发展,也加速TD-LTE的产业发展。

深圳潮光光耦網——光耦(隔離器)應用服務商
原裝、正品、現貨
潮光光耦网-全球光耦资源整合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