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深度解读小米的神话与谎言2

深度解读小米的神话与谎言2

2011年9月5日,小米首次在网上预售.34小时共预订出30万台;12月18日,小米手机第二次预售,3个小时又卖出10万台.

两次预售总共37个小时,售出40万台同款手机.这确实是个"神话",最火爆的苹果iPhone4,全球首日销量也不过60万台.

这也许是一个转折点,雷军曾预期一年能销售30万台小米,这数字也许是雷军可以掌控的.然而不管这40万台的量是否注水,此时的雷军看到了更加宏大的未来而欲罢不能,"顺势而为"的他看到这个势头了.

40万台的销量,也同时宣告创业一年多的小米,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实现了8亿元的销售额.然而,此时的小米仍然没有一个专门的维修门店,这在任何一个手机厂家的产品推广过程中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而这导致了小米后来出现的"维修门"、"砸手机门"等热点事件.

"大跃进"

依靠MIUI积累下来的50多万用户,米聊的1000万用户,以及雷军微博粉丝,为小米准备了足够的听众和看客,接下来小米的"粉丝营销"更是高潮迭起.

没有销售渠道的小米,需要不断制造引起关注的话题;没有广告投放的小米,需要用事件引起媒体的注意,因此雷军在小米限购和口水战上做得风生水起.事实也确实如此,除苹果外,没有哪家企业能这么低成本调动了全中国的媒体为其"宣传",不管是不利还是有利,总之,小米手机的曝光率无人能及.

要做到这些,小米需要提供足够的话题.

2月16日,小米手机电信版开放预订摇号,两天内92万人参与;2月28日,小米手机第四轮开放预订,30分钟15万台电信版小米手机预订完毕;3月17日,小米手机第五轮10万台开放购买,35分钟售罄……

随着一个个"神话"的出现,6月13日,小米科技宣布小米手机销量已突破300万.

这是一部手机吗?"放卫星"般的"大跃进"数据,不断地刺激人们的神经,但没有人能解读出小米为什么一夜暴红.

泰克飞石CEO董德福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对小米现象做分析时表示,"小米是在市场上缺智能手机时上市的,抢了先机,那个时候联想、中兴、华为的千元智能机都卖得很好."而雷军的聪明之处是在合适的时候傍上了乔布斯这个"大款".这也许是更接近于真相的一种可能.

但人们无法忽视的是雷军成功的"饥饿"营销.让小米手机长期处于缺货状态,一旦小米官网有预定或秒杀活动,米粉们一拥而上,至少表面看来由于米粉的抢购带来了产品的热销,而这一做法更大收益是让小米库存基本为零,降低了资金风险.

同时,雷军更是把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做到了极致,甚至本人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回答一百个问题,利用微博非常好地给小米手机找到定位,实现了精准营销,而且不需要什么成本.在国内,没几个企业家能像他那样,坚持每天都发微博,与"粉丝"互动.同时通过小米社区的刻意经营,让小米社区成为传播的主阵地.

而随着5月初周鸿祎和雷军"口水战"开始,小米为媒体提供的话题更是被进一步放大.尽管周鸿祎向雷军开战,并不排除为其"360特供机"造势的嫌疑,但周的疑问也是业界所关注的问题."假的'饥饿'营销是雷军的一个大问题,这是为什么我特别烦他的原因.雷军一直在打悲情牌,向用户宣扬手机不赚钱.你不能一边赚钱,一边打悲情牌,糊弄用户."周鸿祎如是说.

在雷军和小米制造一个个神话之时,业界和用户的质疑也随之累积.

第二章 是神话还是谎言?

小米每一次神话般的数据公布,在引起行业惊呼的同时,也带来一片质疑,人脉极广的雷军,难道真有那么多仇人吗?

雷军在2012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米粉评价小米就两个字--厚道,小米公司坚持做厚道的公司,以坚持超越米粉的预期为目标."而实际上,小米真的厚道吗?

销量疑云

从小米第一次预售出30万台起,业界对小米销售的质疑就开始了.小米"大跃进"的神话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不管是对30万台的质疑,还是对6月的300万台的质疑,小米都没有拿出过硬的证据来反驳.由于小米前期的销售全部依靠网络销售,质疑方也无法核实小米的销量神话.

但随着小米的代工方英华达和配送方如风达浮出水面,小米的销量的"大跃进"开始出现了一些动摇.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周光平曾公布,小米的代工方英华达,在去年10月份的日产能仅4000台,11月份至今年5月之前日产能在8000台左右.以此为据计算,从去年10月起算,到今年5月份,英华达开足马力最大可能提供给小米的产品最多也就170万台左右,这与300万台差距甚大.同样疑问在于,英华达这个被雷军称为国际一流的代工厂,还自己运营着OKWAP手机品牌,这是一个在三四级市场与山寨手机抢市场的品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