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对话周鸿祎:我不做教父 我不用微信

对话周鸿祎:我不做教父 我不用微信

“我不想成为巨头,成为巨头的机会也已经过去了,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让互联网行业更好玩的人。”周鸿祎语速如往常一样地坚定而急促。
发旧的紫色运动衫里搭着一件红色的T恤,下身却配了条西裤,宽额圆脸的他一脸疲惫地窝在沙发上,时不时把两只脚翘在茶几上,想问题的时候用手摆弄一团卫生纸,不笑的时候眼神犀利冷峻。
但无论是公司市值,还是由卡位“安全”并向“搜素”等互联网核心领域的扩张与布局,在外界看来,奇虎360这家崛起异常迅速的公司,俨然已显现成为新一代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的迹象。
但这正是周鸿祎最担心的,用他的话说“最可怕的就是公司快速地膨胀”。在外界看来赴美上市带来的风光,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危险的开始——尤其是在公司管理与文化上遇到的挑战。
所以,他及领导团队时时刻刻在敲打着几千人的队伍。就如公司搬入新大楼这件事,这座地上建筑面积共约6.92万平方米、斥资超4亿元的总部,很多设计和功能让人联想起谷歌的总部。但搬家后,360总裁齐向东略有警醒地对员工调侃,百度公司的倒退或衰弱,或者说百度公司逐渐出现的腐朽、败落的气息就是从百度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开始的。
也就是在这座大楼里,周鸿祎接受了本报专访。在2个多小时的专访中,他颇具辩证地谈了他对领导、管理、危机、颠覆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这些都是近期他在思考“大公司病”中的所思所得。
辩证并非打太极,他的回答都很直接坦率,无论提到对手还是内部问题都直言不讳。辩证更多的是说他的“警惕心”,比如谈到当下360面临的挑战,他直言“从表面上看现在可能没有危机,但是在我看来处处都是危机。”类似这种思考在本次对话中比比皆是。
周鸿祎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但是正在学习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这种性格的人是做不了一个教父级企业家的,我也不想去做。我更希望能扮演一个激励者、推动者、支持者的角色。”
所以他希望,将来颠覆360的,要么是自己内部团队做的产品,要么来自于自己投资的公司。这种胸怀,颇有他最推崇的企业家——乔布斯的风范。
把企业变成创业小分队

团队的规模不要太大。要能够很好地运作,减少扯皮和沟通,目标更明确
《21世纪》:你说一个企业成长遇到的最大瓶颈是:管理和文化。360是什么时候遇到这个难题的?
周鸿祎:上市之后吧。第一是公司上市了,不管你怎么觉得,别人都会把你当成个大公司。第二是公司内部会把自己当成大公司。第三个是上市可能会给人传递一个信号,就是大功告成了。之后,人员的膨胀带来文化的稀释。
这确确实实是我的感觉。一个公司变大了以后,就像一个人的体重从五十公斤增到一百五十公斤一样,不光是身上的肉增加了,可能你的胆固醇也都增加了,你的反应速度也慢了,你的心脏可能跟不上了,你的膝关节可能也支撑不了,你的骨头也出问题了。所以我觉得最可怕的就是公司快速地膨胀。
现在进来的人,会觉得来到一家大公司,有职业化的心态和打工的心态的人的比例可能会高一些。包括我们搬了新楼,环境还是不错的,但我也有一个隐忧,就是这种环境给了企业很多新人暗示,就是这不再是一个艰苦创业的环境了,因为创业环境都是在车库里,都是在民居里。
《21世纪》:具体来说,是什么表现?
周鸿祎: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创业公司里,你面临着生死的风险,很多人决策会变得非常果断,非常简单。这时你不会太顾忌面子,或者说什么人的某个感受,你会做正确的决定。但是公司大了,你做什么决策,可能短期内都不会关系到生死,所以这时候就会发现你和原来不一样了。
我今天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从长期来看对公司有伤害的,但是做这个决策呢,我就能不得罪你了,照顾到你的感受,由此可能很多人会因此做出这样错误的决策。
如果是小公司你就会被巨头欺负,有很多梦想实现不了,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比较喜欢崇拜大公司的,所以你想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理解,就希望公司规模做得大一些,但是大了也会有副作用。
虽然IBM的总裁郭士纳曾经写过一本书,《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句话猛然一看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你想一想,大象一定不能跟跳蚤做一样的动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把架构调来调去。
腾讯也好,阿里巴巴也好,他们都是几万人,他们调整架构也就是他们认为过去几千人的管理架构,到了几万人不一定合适了,对吧?或者几万人的某一个架构用了三年之后,又不管用了。对这种调整我特别能理解。
《21世纪》:在你看来,企业如何解决体量变大所带来的危机?
周鸿祎:首先,你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个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第二,因为我在官僚化的企业——雅虎——待过,我觉得一定要把企业变成小分队,我非常反对在企业搞所谓的平台化的架构或者矩阵式的结构。我们既然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每个团队还是以它的产品、目标为导向,团队的规模不要太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很好地运作,减少扯皮和沟通,目标更明确。
亚马逊的CEO贝索斯也开玩笑说过,他们内部衡量小团队的标准是两张披萨可以吃饱。在大公司里呢,有时候你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螺丝钉的角色,你干了很多事都没有成就感,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用小团队能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鼓励一种内部的创业文化。不要把创业狭隘地定义成非要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其实,你在公司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有一些合理的资源,然后你带着一些人发挥你的潜能,借着公司的平台把事情做得更大,也是创业。有相当多的人,如果公司给他提供一个舞台,他是能做得很好,但他真自己出去创业一家小公司,反而就做不好。
第三个呢, 高管是公司最重要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一定要认可企业的创业文化,不能光靠我一个人拿着棒子在那儿跑来跑去。很多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元化,创始人或者领导者太多野心了,最后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管理文化又跟不上,一定崩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