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解析USB 3.0标准2

解析USB 3.0标准2

按照以往的经验,USB 3.0由Intel、NEC、NXP半导体、惠普、微软、德州仪器等巨头共同推广,不管是技术实力、推广效果,还是第三方芯片商的支持力度,USB 3.0未来的普及已经不是问题。据了解,完整的USB 3.0规格已经开发完毕,USB 3.0的控制芯片初步将采用离散硅的形式,USB 3.0芯片有望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也就是说,预计2008年上半年的时候,USB设备会陆续在市场出现,新一代主板芯片组也将开始集成USB3.0接口,USB 3.0预计在2009年开始陆续普及,让我们拭目以待。
技术小贴士:USB接口广泛应用于各种IT产品上,但PC、笔记本、消费数码等产品的发展趋势却是无线,比如蓝牙技术能够在10米的范围内实现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尽管它现在的传输速率相比USB 3.0差距巨大,但仍有发展的空间,由于功耗低、应用简单等特点,很多手机、笔记本等设备广泛采用了蓝牙接口,有了高传输率的无线设备,相信谁也不希望随身携带一根线缆,进行连接后才能使用。而Wi-Fi更是以远距离无线传输的优势,逐渐成为手机、MP4、笔记本甚至DV机、打印机等设备上的传输接口。虽然现在 USB占主导地位,但从长远看来,只有无线USB技术才能使USB坐稳头把交椅。


几大商业巨头联合发布USB 3.0标准


疑问:IEEE 1394、eSATA就此下课?
从USB 1.1的12Mbps升级到USB 2.0的480Mbps,提升幅度达到了40倍,而从USB 2.0标准升级到USB 3.0标准仅为10倍,但这10倍速度的提升却有着很大的应用意义,既然USB 3.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了4.8Gbps,要远远高于其他传输标准,比如IEEE 1394的数据传输通常为400Mbps~3.2Gbps之间,而号称“USB移动硬盘终结者”的新一代eSATA标准也仅有3Gbps的数据传输率,那么,是否IEEE 1394、eSATA就要面临“下课”的结局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IEEE 1394、eSATA有着自己的应用定位,IEEE 1394标准,它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3.2Gbps,在速度上落后于USB 3.0,但提供了点对点传输功能,这样不用依赖PC即可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传输模式,可以连接63个设备,可以同时传输数字视频及数字音频信号,并且在采集和回录过程中没有信号损失,使得IEEE 1394接口更加适合多媒体设备(如DV机、采集卡),这些都是USB 3.0标准无可比拟的。总体来看IEEE 1394接口的应用更专业、更自由,不过正是由于这些专业性以及厂商的推广力度不够,IEEE 1394设备的普及度不高,通常是一个设备同时拥有IEEE 1394接口和USB接口。
对于eSATA标准,它实际上是SATA接口的扩展,也称为外置式SATA接口,支持即插即用,但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不支持供电功能,而且必须配合主板上的eSATA接口使用,这意味着无法摆脱PC的使用限制,一般只适合移动硬盘、便捷DVD光驱及电视盒等设备使用,对于时下流行的消费数码电子设备,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因而在USB 3.0标准推出之后,eSATA是面临竞争压力最大的传输标准。但仍然要注意,由于eSATA源自主板上的SATA芯片,所以具备了引导启动功能,也就是说,电脑连接eSATA硬盘或eSATA光驱可以启动系统,而这是USB硬盘、USB光驱实现起来比较麻烦的,这对于系统维护、服务器在DOS数据下进行数据交换及其重要,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eSATA的地位和发展或许就此终结。


DV上的1394和USB接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