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56476
|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主席榊原伸介在近日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时事通讯中指出,“预计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售量将与2012年相当”。对于中国市场,“机器人安装热潮才刚刚开始!”——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本月初刚刚结束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EO圆桌会议上如此说。据专家分析,多重因素将驱动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
三因素驱动机器人需求
据IFR数据,2005-2012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而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则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且在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机器人总销量的70%集中在日、中、美、韩、德五个国家,其中中国独占15%。相比日本、韩国约300台/万名工人的机器人保有密度,中国该指标仅为21台/万名工人,这个数字甚至远未达到55台/万名工人的国际平均水平。
据权威机器人专家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持续攀升、安全生产意识增强、生活质量提高等因素使得国内企业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其次是工业转型升级、客户定制、成本效率方面的需要,使得智能化、自动化需求释放;第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工业机器人在军事、精细外科、危险作业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而在这些领域,并非一般人力所能覆盖,机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3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不论是学院派的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数控派的广州数控,还是驱动派的上海新时达电气等,均携其实力产品纷纷亮相。
规模尚待提升
目前业内流传着“100台套起步,500台套持平,1000台套盈利”的说法,即表明规模化市场和应用是当前本土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前提。但是,纵观本土厂商,能实现200台套销售的已较稀缺,达到500台套销量的似乎还未出现。而核心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导致国产工业机器人价格水平难以大幅下降,国产品牌必须抓紧在成本上狠下工夫、奋起反抗,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成本下降的关键在于核心零部件能不能率先实现国产化。科技部“十二五”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长王田苗教授曾指出,“只有通过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长期投入,实现部件国产化、自主化,大幅降低成本和定价,我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时代才会到来”。据介绍,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驱动系统以及减速机,其中减速机占机器人成本的35%左右。
而在上市公司层面,上海机电或正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发生质的飞跃。公司于今年4月26日公告增资入股纳博特斯克(上海)传动设备商贸有限公司,增资完成后,上海机电持其51%股权,形成控股。如果上海机电通过合资控股企业引进日本纳博的先进技术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势必将极大促进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国泰君安证券最新报告提示,后续上海电气集团与日本发那科的合资公司上海发那科的中方股权也有可能进入上海机电。2011年,上海发那科实现净利润约2.3亿元,2008-2011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超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