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快速启动技术研究 01

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快速启动技术研究 01

 嵌入式Linux系统主要特点在于使用Bootloader替代了桌面系统的BIOS,同时对系统进行了规模上的裁剪,但硬件上的劣势往往导致系统启动速度较慢,而嵌入式产品使用者又对系统的开机速度比较敏感,样就产生了对于提高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速度的需求。本文对系统启动时执行哪些阶段的操作,以及缩短这些操作时间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时序
  目前,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和应用方向区别很大,但总体启动流程一致的。这里的系统启动是指从用户执行上电/复位操作,到系统开始提供用户可接收的服务水平所需要的过程。典型的上电/复位时序如表1所列。

  表1 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时序

  2 Linux快速启动方法
  目前,一些Linux的发行版本已经对启动速度进行了优化。如果利用标准Linux进行开发,则启动速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内核配置和各种补丁包来实现的。下面分析快速启动的一些关键技术。
  2.1 Firmware和Bootloader阶段
  目标板一旦确定,Firmware运行的时间就无法改变了,Flash和RAM的读写速度也就随之确定了。但
  如果复位时能够绕过Firmware和Bootloader,即允许运行中的内核加载以及运行另一个内核,可以缩短启动的时间。典型的实现有Kexec,它有2个组件,即用户空间组件kexectools和内核补丁。另外一种办法是在内核命令行中加入reboot=soft数,同样可以跳过 Firmware,但是缺点在于无法从用户空间调用。
  对于正常启动,可以选择速度比较快的Bootloader,并对内核进行小型化处理;还可以使用高速的映像复制技术(如DMA2RAM),从而缩短复制的时间。为了缩短解压消耗的时间,可寻求比较高效的压缩算法。但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算法越复杂,解压速度就越慢,从而造成复制时间(与压缩比成反比)和解压时间(一般与压缩比成正比)之间的矛盾。
  2.2 内核阶段
  内核初始化时要对RealTime Clock (RTC)进行同步。此过程要占用1s的时间,可去掉以节约时间,但这样CPU会与正确的时间有1s的偏差,如果关机时CPU时钟又要保存在RTC中,偏差就会不断累积。但对于使用外部时钟源进行同步的系统,则可安全地跳过这个阶段。
  Preset LPJ可以用来缩短每次启动时调用calibrate_delay()来校准loops_per_jiffy消耗的时间。这个时间开销与CPU频率无关,在典型的嵌入式硬件环境下会消耗300ms左右。LPJ值对于固定硬件平台应该是一致的,可以只计算一次,在后续的启动中就可以在启动参数中强制指定LPJ值,而跳过实际的计算过程。具体方法是:在正常启动后记录下内核启动信息中的"Calibrating Delay"数值,在启动参数中以"lpj=xxxxxx"的形式强制指定。
  启动过程默认打开控制台输出启动消息,但是控制台尤其是基于帧缓冲的控制台会减慢启动速度。因此在嵌入式Linux产品中,将启动过程中的控制台设为静默状态,方法是在内核启动参数中加入"quiet"。
  设备搜索和驱动安装是比较耗时的操作,因此要在编译内核时确定需要安装哪些驱动模块,以免系统搜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设备,尤其是多余的IDE设备。对于启动时暂时不用安装的设备,尽量将驱动编译成模块,在以后空闲时或者使用设备时加载,而不是全部放在启动阶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