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市场细分瞄准新市场 - 全球锂电池产业分析:“下一代”开发蓄势以待

市场细分瞄准新市场 - 全球锂电池产业分析:“下一代”开发蓄势以待

市场细分瞄准新市场
  目前,低速电动车辆的发展在日本形成了一股潮流。在日本这股电动车辆小型化的潮流中,锂离子电池企业密切关注并参与其中。2012年全球最大的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企业日本AESC(AutomotiveEnergySupplyCorp.,日产与NEC的合资企业)就在积极开拓电动三轮车和低速电动汽车市场。目前,日本ElecTrikeJapan公司开发的三轮电动汽车产品ElecTrike,就确定量产后将采用AESC的4kWh电池模组。
  开拓新市场也是属于一种创新,上面提到的低速电动车辆市场对日本企业来说其实也属于开拓新市场,但其他国家的企业也都在开拓这个市场。本部分所述的新市场是指目前锂离子电池企业很少涉及的市场,为汽车燃效提高而服务的市场之前大家仅停留在HEV的概念上,现在在日本企业的努力下,这个市场的范畴正在扩大。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汽车燃效要求日益严格。在此大背景下,汽车的电动化已势在必行,同时,混合动力车(HEV)中的强混、中混和弱混也都需要考虑加强对所配备电池的使用效果。现在,电源电压为48V的弱混电池组呈现出迅速普及的态势。而在传统汽车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车用系统开始考虑用电池电力驱动,如汽车的怠速停止系统(ISS)就可以配备12V电池组等,这样,汽柴油就可以更专注地用来驱动车辆前进,同样可以达到提高燃效的目的,据观测可将燃效提高10~15%。
  HEV和ISS虽然每辆车使用的电池不多,但市场规模非常大。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新登记车辆为6,800万辆,如果平均每辆车能够用上100Wh的锂离子电池,那就会新造出一个规模高达680万kWh的巨大市场。因此,日本锂离子电池企业目前纷纷把目光瞄准了这个新市场。
  韩国企业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在持续大幅度降低,不仅日本企业深受其苦,中国企业也越来越难以忍受。中国企业不想关门的话,就得把电池价格降得比韩国企业还低。要做到这一点,目前来看似乎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持续压低材料采购成本来实现;二是通过改变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如将正极材料由100%的钴酸锂变为“50%钴酸锂+50%锰酸锂”等。当然,扩大规模也是一个办法,只是中国企业无论怎么扩大规模,也不可能取得三星SDI那样的规模优势。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战略合作机构——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2年三星SDI的销量几乎与中国前10强相当。
  中国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
  工厂生产锂电池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中国企业致力于扩大规模。扩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特别是现在资金为王的时代,银行惜贷,中国的投资者又偏偏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因此,扩规模很容易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最后企业会被一根稻草压垮。深圳邦凯就差一点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了2013年08月的“债务门”,一家年营收5亿元的企业差点被区区280万元债务问题难倒。
  像邦凯这样遭遇资金链断裂风险的中国锂离子电池知名企业并非个案,而是几乎成了行业的普遍现象,比亚迪、比克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亦未能幸免。中国规模最大锂离子电池企业天津力神,虽然有央企中海油这个大股东支持,不愁资金,但今年的运营也出现了一点问题。2013年上半年天津力神实现营收15.61亿元,净利润则为亏损9,566.68万元。
  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有,如集体应对韩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中西部地区、企业兼并以建立规模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等等。其中有一些已经在做,如迁移生产基地到成本洼地、开拓新市场等,这两年移动电源市场的兴起就挽救了不少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有一些办法就比较难操作,如集体应对韩国企业,不仅需要电池企业参与,更需要材料企业参与,这就需要有机构居中组织和协调。行业协会做这种事其实最合适,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行业协会实际上难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中国企业长期呈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在企业并购以抱团取暖提高竞争力方面,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案例出现。
  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善于单打独斗的中国企业恐怕还是得将精力侧重在创新能力的提高上。上面提到的开拓移动电源新市场就是一种创新。创造新市场是创新,改造老市场也是创新,如何想办法加快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的速度也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也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创新办法。迁移生产基地到成本洼地以降低制造成本当然是一种办法,但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考虑,其实,通过生产方式的再创新,同样也可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如何清楚地认识自身并做好定位,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加强的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也在因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有着越来越显着的不同,总的来说可从性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价格来区分,也就是性价比。现阶段,有的细分市场对价格很敏感,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源、便携代步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移动基站电源等市场。这些细分市场除了前两者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的替代市场。而且这些下游应用市场的产能基本上集中在中国,是最适合中国锂离子电池技术水平也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去开拓的市场。
  目前中国的这些细分市场每一个的容量都很大,发展前景也都非常光明。以电动自行车市场为例,真锂研究预测2015年全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就将超过1,352.66万kWh,这已经比201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包括日资属性的ATL在内)的全部销量还要多(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战略合作机构——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锂离子电池销量为895.02万kWh,较2011年的665.89万kWh增长了34.41%)。鉴于全球电动自行车产能90%以上集中在中国,因此采购中国企业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电动自行车自然不会少。就是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2015年的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也将达到651.17万kWh。
  现在这些市场已经被韩国企业盯上,所以三星SDI才会挑起价格战。在对电池的需求已经到了一个细分阶段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首先需要全面、准确评估自身实力,再确定好自己要主攻的细分市场,然后集中精力搞创新,这种创新更多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等方面。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应对韩国企业的挑战。
  紧锣密鼓筹备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的开发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也正在向能量密度超过250Wh/kg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前进。而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基本上为中日韩三国垄断,其他国家和地区根本没有机会。鉴于交通工具电动化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真锂研究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及其企业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基本放弃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只是在通过与亚洲企业的合作取得一些电池制造经验,把全部的放在了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的开发上。
  德国政府已经明确表态侧重开发锂硫电池等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提出了2020年要达到500Wh/kg的锂硫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而德国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是雄心勃勃,为此制定了1,000Wh/kg的目标。虽然目标定得比较高,但科研工作的成果一般是循序渐进的,很难出现跳跃性的发展。因此,在产业化技术开发上,现阶段欧洲出现了一些介于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之间的新形态电池技术,如法国BatScap开发的、自称为锂金属聚合物电池(LMP锂电池,实际上就是钒锂电池)的产品、由德国DBMEnergy公司和LekkerEnergie公司联合研制的蜂鸟阿尔法聚合物技术——KOLIBRI锂电池技术等等。这些新形态电池技术虽然不一定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一定会促进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的研发进程,是欧洲国家迈进二次锂电池产业的有效过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二次锂电池配套产业也会慢慢发展起来。
  奥巴马上台之初,雄心勃勃地要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领域打破中日韩三国垄断的格局,以配合其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但因为配套产业很不完整,跟不上步伐,拥有领先技术的美国并没有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起来。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开始之后,美国政府不得不谋求改变。a关信息显示,美国的做法目前已基本确定,不再重点扶持现有这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而是争取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实现产业化突破,另外,重点开发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二次锂电池技术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领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