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从ARM看企业的自我定位

从ARM看企业的自我定位

互联网上,你可以检索出连篇累牍的有关 ARM的报道。这家以设计和出售微处理器架构知识产权为盈利模式的小公司,打入了无数芯片巨人和产业巨鳄的心脏部位——除了动辄百万美金的IP使用授权费,每一个采用了ARM架构的芯片还将在量产之后交纳一笔版税费用。根据ARM公司的公开资料,目前这家公司已经有187个处理器授权客户,每个客户交纳的授权费都在数十万美金左右,其中69家已经实现量产,这些 Asic芯片的版权费约为几个每分。
  仅仅2006年,全世界带有ARM内核的芯片出货量达到6.2亿颗——即使每颗只要交纳几分钱的版税费用,你也可以体会聚沙成塔的含义。
      为什么大家都接受这种双重收费的盈利模式?为什么几乎所有著名的芯片公司都在采用ARM架构而不担心ARM日后成为自己的心腹之患?为什么世界六大半导体IP授权公司中,ARM多年来独占花魁?特别是,和其他 IP授权公司相比,ARM为什么在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半导体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中国,能够成为企业不得不跟随的技术标准、工程师们趋之若鹜的专业课程?
      在和ARM中国区总裁谭军博士交流时,他提出,产业链的概念现在已经过时,而一种强调环节之间双向、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各个环节都要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产业球”理论,更能描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你处在产业球上的什么位置,都要尽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最终消费者的信息,同时,不断和各个环节展开合作。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了,如果你过于依赖你的直接客户提供市场行情,再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商业模式,这不仅不可靠,不现实,也十分危险。”

  以往的产业链理论,ARM作为IP供应商只需直接面对IC芯片商


  谭军提出的“产业球”理论,侧重系统各个环节的协作和沟通,侧重消费者的核心影响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不久之前,ARM公司的全球董事会集中讨论了ARM今后5到10年的中国发展战略,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帮助ARM中国的合作伙伴尽快发展壮大,进而可以让这些来自中国的产业盟军直接影响ARM公司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决策。
  分析其内在原因,是因为现在ARM的主要大客户如TI,摩托罗拉,三星集中在欧美和日韩,这就意味着ARM的研发计划和收入来源主要由这些客户所决定。虽然这些客户的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市场,但是不久之后,这种单向的输出模式很快就将面临挑战。
  “经验证明,中国市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特征有明显不同。例如,中国手机用户是PC用户的4倍之多,而在欧洲,手机长期只承担通话功能,而PC才是消费者真正的个人信息终端。我们客户之一、上海智多微电子公司设计的集成卡拉OK功能的手机芯片很受欢迎,而你无法想象这种芯片能够在欧美取得同样的成功。” 因此,在中国市场容量越来越大,消费者购买能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ARM公司正在竭尽全力的打造一个以ARM为主导力量的“产业球”。“按照董事会的计划,ARM公司会重点在中国扶植1到2个能够影响ARM研发方向的客户。”谭军透露说。
       回顾ARM在中国5年的开拓历程,谭军的一切努力都着眼于搭架子,而非卖IP——这并非独树一帜的妙想奇招,而是迫于现实的唯一选择:在当时的中国,ARM的IP就是想卖也卖不动。幸运的是,ARM公司的创始人、刚刚卸任的董事长Robin Saxby认同了谭军对中国市场的远见,也认同了他的发展战略,表示5年之内不会对中国区有盈利要求。

  2001年刚来国内设立办事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告诉谭军,ARM要想在中国立足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第一,没有芯片设计人才。第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三,没有买得起ARM知识产权的芯片公司……所有这些告诫无一不真。然而,谭军当时的想法就像那个来到蛮荒小岛的皮鞋推销员——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
继承事业,薪火相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