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注册
登录
论坛
博客
搜索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uchome
discuz6
GreenM
»
MCU 单片机技术
» 基于Melexis无线芯片的平衡环天线设计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
基于Melexis无线芯片的平衡环天线设计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是MT
当前离线
UID
1023166
帖子
6651
精华
0
积分
3328
阅读权限
90
来自
燕山大学
在线时间
2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19
最后登录
2016-1-5
论坛元老
UID
1023166
性别
男
来自
燕山大学
1
#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我是MT
发表于 2015-1-22 12:07
|
只看该作者
基于Melexis无线芯片的平衡环天线设计
灵敏度
,
接收机
,
滤波器
,
文章
,
平衡
概述
本篇文章概述了MELEXIS无线接收芯片MLX71120和MLX71121的平衡环天线设计。提供了详细的设计过程,包括完整的计算步骤。文章中所有的
电路
是基于内部集成中频
滤波器
的MLX71121而设计的,对于MLX71120而言,需要考虑外置中频滤波器。
应用场合
? 没有外置天线体积非常小的
射频
接收机
? 需要较高灵敏度但是又不采用SAW滤波器
工作原理
因为MLX71120/21接收机的内部有两个相同的LNA和一个差分的混频器输入,故可采用一个带有简单
电容
加载的平衡环天线来实现匹配。这个LNA有一个公共的输出调谐电路,每一个LNA可以驱动混频器的一路。
图1、433MHz应用电路
两个LNA的输入管脚Pin1和Pin8连接到环天线。C1和C2调谐环天线,两者的比值将环天线匹配到LNA的输入端。在433MHz,每一个LNA都可以等效为300欧姆的
电阻
加一个3pF的电容。因此,这相当于C1两端的负载是600欧姆。
PCB
板上的环可以测试到
电感
值66.76nH,在433MHz谐振电容是2.02pF。C1和C2一起调谐环天线。环天线的空载品质因数约为380,其电阻值可以计算得到182欧姆,因此空载阻抗为
接收机输入端加载环后的品质因数QL一定小于380.
空载品质因数Q0,加载品质因数为QL
调谐电路的插损可以由下述公式给出:
在接收灵敏度和频率选择性有必要做一个平衡。因为选择性越好,需要的品质因数越高,而这也意味着插损加大,灵敏度降低。
此处选择加载品质因数为120,这意味着环的阻抗为
而这个值可以理解为空载环阻抗和接收端的转换阻抗的并联,因此这个接收端加到环的阻抗一定是31.8K欧姆。
这给出了接收端输入部分的阻抗比值为 31.8K/600=53
因此
实际上,C2=15pF,C1=2pF时可以在Pin24测试得到最好的RSSI。
LNA的管脚LNAO1和LNAO2是集电极的开路输出端,需要DC通过电感来供电。每一路都可以用一个电感加并联电容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在两个电感间接一个电容。就是本例中的C4,其电容值的一半与每一个电感一起调谐电路。
接收端其他部分的电路与MLX71120或MLX71121的标准评估板是一致的。
接收灵敏度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这里: P_R 是接收功率, G_R 是接收天线的增益,本例中,G_R约为1.5倍的辐射因数,E= 天线的电场强度。一部分接收信号消耗在天线上,一部分进入到接收端的输入口。进入到接收机输入端的的有效功率是P_R的(Q_0-Q_L)/Q_0 倍。因此如果有效功率已知,就可以计算得到E其单位是μV?m。 这些可以从MELEXIS官网得到。下图是应用433MHz同一环天线在315MHz的匹配电路。
图2、315MHz应用电路
是图1和图2中的元件值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返回列表
电商论坛
Pine A64
资料下载
方案分享
FAQ
行业应用
消费电子
便携式设备
医疗电子
汽车电子
工业控制
热门技术
智能可穿戴
3D打印
智能家居
综合设计
示波器技术
存储器
电子制造
计算机和外设
软件开发
分立器件
传感器技术
无源元件
资料共享
PCB综合技术
综合技术交流
EDA
MCU 单片机技术
ST MCU
Freescale MCU
NXP MCU
新唐 MCU
MIPS
X86
ARM
PowerPC
DSP技术
嵌入式技术
FPGA/CPLD可编程逻辑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富士通半导体FRAM 铁电存储器“免费样片”使用心得
电源与功率管理
LED技术
测试测量
通信技术
3G
无线技术
微波在线
综合交流区
职场驿站
活动专区
在线座谈交流区
紧缺人才培训课程交流区
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