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迈过“三道坎” 可穿戴就能“手机化”

迈过“三道坎” 可穿戴就能“手机化”

[导读] 可穿戴替代手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可穿戴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当前手机的主流屏幕是5至5.5英寸,对于可穿戴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而解决这个矛盾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柔性技术可穿戴电池续航智能手机人机交互

  2015年伊始,CES展、MWC展和Apple Watch发布,接连三把火使得智能可穿戴再次进入舆论中心。从当下手机的附属品到“智能手机+”,是业界对于智能可穿戴的一种主流看法。笔者认为,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中加入如Sim卡等独立的网络组件,并增加更多传感器和芯片设备,就开始谈可穿戴取代手机,为时尚早。
  可穿戴替代手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可穿戴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当前手机的主流屏幕是5至5.5英寸,对于可穿戴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而解决这个矛盾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关键技术。
  第一是柔性器件技术。


  业内预测柔性屏有望在2016至2017年得到规模商用,主要制约因素是工艺良率与成本。去年,三星SDI成功研发可弯曲电池,加上石墨烯技术在近两年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现实。可穿戴设备实现真正“弯曲”已不再遥远。柔性器件的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
  第二是电池续航技术。


  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续航一直是可穿戴之痛,特别是“+移动通信模块”实时无线连接,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是一种奢望。如今续航领域正发生的一些可喜变化,包括新电池材质的研发试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等,都为可穿戴未来走向独立提供有力支撑。电池续航的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时日。
  第三是人机交互技术。


  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采用触控显然是违背人性的交互方式,语音、手势等解放双手的交互方式更适合可穿戴产品。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规模推广的条件,也符合可穿戴设备需解放双手的使用场景。手势识别也可借助传感器在可穿戴产品中得以应用。眼球识别等由于技术、成本、体验等限制,规模商用还需等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