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胡伟武:2020年"中国芯"支撑起信息产业发展

胡伟武:2020年"中国芯"支撑起信息产业发展

与一般的集成电路不同,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部件,CPU对信息产业所起的支撑作用,就好像钢铁之于工业一样,其中尤以通用CPU的作用更为重要。
作为“中国芯”的代表,龙芯从2001年课题组成立开始,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日,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项目组负责人胡伟武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介绍了龙芯的最新进展及其两大终极目标。
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回顾6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最令胡伟武感到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主、可控、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不过,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时候了。
从早期的追求速度,然后到性能价格比,再到性能功耗比,芯片和计算机技术关注点的变化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产业体系建设,仅仅只在某个点的突破是不够的。”胡伟武说。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中国芯片和计算机的研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只有三到五年的差距。然而,在微处理器出现以后,尤其是工艺技术的发展,我国没有及时跟上这一变化,自主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芯片设计和计算机研制的队伍被解散了,随之出现的是以联想为代表、凭借全面采用国外芯片、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而崛起的一大批民族企业。我国信息产业也由此从自主却封闭的计划经济阶段发展到不自主但与市场结合发展的阶段。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计算机领域,硬件产品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要和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齐头并进,绝不能忽视体系建设。”胡伟武说。
“其次,在重视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要重视能力的建设。”胡伟武认为,能力比单纯的技术更重要,技术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和技术不同,技术能力是买不来,也是用市场换不来的,只能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积累起来。
从追求性能价格比到性能功耗比,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突然发现,就像开汽车不一定要开奔驰一样,做计算机也不一定要跟着国外的技术路线走。“中国信息化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做安全、适用的计算机,中国要建立安全适用的、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胡伟武说。
“就像现在大部分袜子和衬衣是中国产的一样,我相信再过3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将大量地采用中国设计和生产的CPU、操作系统。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是很难避免的。”胡伟武非常乐观地表示。
三种CPU都有了一定基础
从“十五”开始,即2001年左右,我国重新部署CPU的研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包括龙芯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芯片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
“现在我国的CPU技术已经到了适用的地步。我们也许还造不出奔驰,但已经能造出桑塔纳了。”胡伟武说。
据胡伟武介绍,CPU可分为三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是大CPU(服务器芯片)、中CPU(桌面和移动芯片)和小CPU(嵌入式芯片)。其中,大 CPU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国内的主要科研单位有中科院计算所、国防科技大学、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已经立项的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6000”将首次采用国产通用处理器多核龙芯CPU。
中CPU应用于桌面计算机、上网本和笔记本电脑,其发展方向是追求经济适用、安全、低功耗、融合,主要研制单位是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和北大众志等,其产品各有特色。“现在手机上网的功能还不够强,将来的手机可以像电脑一样上网,甚至电视也有和手机、电脑融合的趋势。未来中CPU将有很多创新的空间,未来的计算机会呈现更多样化的形式,甚至无处不在。”胡伟武说。
另外,还有以ARM公司为代表的嵌入式小CPU。我国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C*Core系列CPU核的SoC芯片已到了千万片的规模。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积累,我觉得这三种CPU在我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到了够用的地步,应该大力发展。”胡伟武认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