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品 | 文库 | 方案 | 视频 | 下载 | 商城 | 开发板 | 数据中心 | 座谈新版 | 培训 | 工具 | 博客 | 论坛 | 百科 | GEC | 活动 | 主题月 | 电子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C++实现 组合模式

C++实现 组合模式

解决的问题:

我们PC用到的文件系统,其实就是我们数据结构里的树形结构,我们处理树中的每个节点时,其实不用考虑他是叶子节点还是根节点,因为他们的成员函数都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组合模式的精髓。他模糊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的概念,客户程序可以向处理简单元素一样来处理复杂元素,从而使得客户程序与复杂元素的内部结构解耦。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注明:树形结构里的叶子节点也有左右孩子,只不过他的孩子都是空。


概述

组合模式的实现根据所实现接口的区别分为两种形式,分别称为安全模式和透明模式。组合模式可以不提供父对象的管理方法,但组合模式必须在合适的地方提供子对象的管理方法(诸如:add、remove、getChild等)。


透明方式

作为第一种选择,在Component里面声明所有的用来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包括add()、remove(),以及getChild()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的构件类都有相同的接口。在客户端看来,树叶类对象与合成类对象的区别起码在接口层次上消失了,客户端可以同等同的对待所有的对象。这就是透明形式的组合模式。

这个选择的缺点是不够安全,因为树叶类对象和合成类对象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树叶类对象不可能有下一个层次的对象,因此add()、remove()以及getChild()方法没有意义,是在编译时期不会出错,而只会在运行时期才会出错或者说识别出来。


安全方式

第二种选择是在Composite类里面声明所有的用来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是安全的做法,因为树叶类型的对象根本就没有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因此,如果客户端对树叶类对象使用这些方法时,程序会在编译时期出错。

这个选择的缺点是不够透明,因为树叶类和合成类将具有不同的接口。

这两个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软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取舍决定。


类图结构及样例实现:
这里给出安全方式的组合模式的类图结构和样例实现,透明方式就是在叶子节点的add()/remove()/GetChild()均有实现,不过是无意义的实现。大部分应用都是基于透明模式的,因为这样代码可以重用。
安全方式的组合模式:


这种形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抽象构件(Component)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它给参加组合的对象定义出公共的接口及其默认行为,可以用来管理所有的子对象。在安全式的合成模式里,构件角色并不是定义出管理子对象的方法,这一定义由树枝构件对象给出。

树叶构件(Leaf)角色:树叶对象是没有下级子对象的对象,定义出参加组合的原始对象的行为。

树枝构件(Composite)角色:代表参加组合的有下级子对象的对象。树枝对象给出所有的管理子对象的方法,如add()、remove()、getChild()等。
样例实现:

    //Menu.h
    #include <string>
     
    class Menu  
    {
    public:
        virtual ~Menu();
     
        virtual void Add(Menu*);
        virtual void Remove(Menu*);
        virtual Menu* GetChild(int);
        virtual void Display() = 0;
    protected:
        Menu();
        Menu(std::string);
        std::string m_strName;
    };
     
    //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Menu.h"
     
    Menu::Menu()
    {
     
    }
     
    Menu::Menu(std::string strName) : m_strName(strName)
    {
     
    }
     
    Menu::~Menu()
    {
     
    }
     
    void Menu::Add(Menu* pMenu)
    {}
     
    void Menu::Remove(Menu* pMenu)
    {}
     
    Menu* Menu::GetChild(int index)
    {
        return NULL;
    }
     
    //SubMenu.h
    #include "Menu.h"
     
    class SubMenu : public Menu  
    {
    public:
        SubMenu();
        SubMenu(std::string);
        virtual ~SubMenu();
     
        void Display();
    };
     
    //Sub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ubMenu.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ubMenu::SubMenu()
    {
     
    }
     
    SubMenu::SubMenu(string strName) : Menu(strName)
    {
     
    }
     
    SubMenu::~SubMenu()
    {
     
    }
     
    void SubMenu:isplay()
    {
        cout << m_strName << endl;
    }
     
    //CompositMenu.h
    #include "Menu.h"
    #include <vector>
     
    class CompositMenu : public Menu
    {
    public:
        CompositMenu();
        CompositMenu(std::string);
        virtual ~CompositMenu();
     
        void Add(Menu*);
        void Remove(Menu*);
        Menu* GetChild(int);
        void Display();
    private:
        std::vector<Menu*> m_vMenu;
    };
     
    //Composit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CompositMenu.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
    {
        
    }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string strName) : Menu(strName)
    {
     
    }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
    {
     
    }
     
    void CompositMenu::Add(Menu* pMenu)
    {
        m_vMenu.push_back(pMenu);
    }
     
    void CompositMenu::Remove(Menu* pMenu)
    {
        m_vMenu.erase(&pMenu);
    }
     
    Menu* CompositMenu::GetChild(int index)
    {
        return m_vMenu[index];
    }
     
    void CompositMenu:isplay()
    {
        cout << "+" << m_strName << endl;
        vector<Menu*>::iterator it = m_vMenu.begin();
        for (; it != m_vMenu.end(); ++it)
        {
            cout << "|-";
            (*it)->Display();
        }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Menu.h"
    #include "SubMenu.h"
    #include "CompositMenu.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enu* pMenu = new CompositMenu("国内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时事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社会新闻"));
        pMenu->Display();
        pMenu = new CompositMenu("国际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国际要闻"));
        pMenu->Add(new SubMenu("环球视野"));
        pMenu->Display();
     
        return 0;
    }

实现要点:

1.组合模式采用树形结构来实现普遍存在的对象容器,从而将“一对多”的关系转化“一对一”的关系,使得客户代码可以一致地处理对象和对象容器,无需关心处理的是单个的对象,还是组合的对象容器。

2.将“客户代码与复杂的对象容器结构”解耦是组合模式的核心思想,解耦之后,客户代码将与纯粹的抽象接口——而非对象容器的复内部实现结构——发生依赖关系,从而更能“应对变化”。

3.组合模式中,是将“Add和Remove等和对象容器相关的方法”定义在“表示抽象对象的Component类”中,还是将其定义在“表示对象容器的Composite类”中,是一个关乎“透明性”和“安全性”的两难问题,需要仔细权衡。这里有可能违背面向对象的“单一职责原则”,但是对于这种特殊结构,这又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4.组合模式在具体实现中,可以让父对象中的子对象反向追溯;如果父对象有频繁的遍历需求,可使用缓存技巧来改善效率。

5. 客户端尽量不要直接调用树叶类的方法,而是借助其父类(Component)的多态性完成调用,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复用性。
使用场景:

以下情况下适用组合模式:

1.你想表示对象的部分-整体层次结构。

2.你希望用户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用户将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的所有对象。
返回列表